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东临大海,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在这里繁衍。淮阴青莲岗、南京阴阳营、吴县草鞋山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比较精细,此外,还发现了稻谷的遗迹。这充分显示,华夏文明不仅起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一样升起过文明的晨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泰伯舜吴的故事。泰伯是周王古公在父的长子,主动让贤,不肯继承王位,乃与二弟仲雍一起远离故国,来到今日江苏南部,一面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一面用周王国先进的农业、建筑业、铸造业以及医药技术促进当…  相似文献   

2.
养瘦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畸形行业。清人吴炽昌《客窗闲话》卷四“瘦马”条记载:“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贩买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服,延师教之,凡书画琴棋、箫管笛弦之类,无一不能。及瓜,则重价售与宦商富室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日‘养瘦马’。遇有贫家好女子,则百计诱之。”  相似文献   

3.
牛贯杰 《寻根》2008,(4):114-117
清季之衰,始于嘉道,成于咸丰,治史者多为奕诉未能继承皇位扼腕痛惜。“胜者为王败者寇”,这一语汇表达出的强权意境,在奕[讠宀一]、奕诉兄弟争夺皇位的史料记载中有着充分体现。大多史料载明奕[讠宀一]继位乃顺理成章之事,而奕诉在争夺储位上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其实,兄弟二人对皇位的争夺,既有明争,亦含暗战,不可谓不激烈,恢复重建这段史实无疑重要。  相似文献   

4.
史载太伯、仲雍奔吴,在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无锡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出土的印纹陶、原始瓷和青铜器,反映了吴文化纤丽秀美的艺术特色。印纹陶器是一种表面拍印几何形图案的陶器,器形多为坛、罐、额一类盛贮器。无锡市西郊华利湾西周墓出土一件兽耳印纹陶颌,直口短领,斜肩鼓腹平底,肩部两侧立四肢直立的兽形耳,器表饰上下四组条带状勾连雷纹和斜线宽带纹相间组合的纹饰。造型稳重美观,纹饰颇具流动感,将实用与装饰融为一体。原始瓷器表面施青绿色釉,胎体吸水性很弱,器形以豆、碗、盂、筒形器为主…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传统文化金景芳我是学先秦史的,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有过於下述三事,一、为尧则天,二、为禹敷土,三、为尧舜禹三世相传的允执其中。首先,说尧则天。《论语·泰伯》说:“子曰:汰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7,(2)
##正##我国传说中埋儿奉母的郭巨,在民间被当作孝道的典范加以宣传,受此影响,历史上也发生了数起杀子奉亲事件。一《搜神记》载:"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供养。居有顷,  相似文献   

7.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江 《寻根》2003,(1):55-59
一生于11世纪初、年仅51岁便谢世的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称李觏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他:“实无愧于天下之士。”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现代著名学者姜国柱先生说:“我认为,李觏是一个积极提倡改革的改革家,而不是一个向后看的‘保守主义者’;是一个注重现实、关心时政、关怀民命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复古主…  相似文献   

8.
近代遵义历史上,出现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位杰出人物,他们是驰名中外的诗人、学与外交家。郑珍、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有清代“府志中第一”的称誉。莫友芝的《亭知见传本书目》是版本目录学的奠基之作。黎庶昌辑印的《古逸丛书》,震惊中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的福州是座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沿海郊县是天然鱼仓,内陆山地树木葱笼,花果遍野。福州于公元前202年开始筑城建制,公元725年因城西北郊有福山,遂称“福州”。900年前,为了抵御百年末遇的旱灾,城内遍植榕树,以至“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有“榕城”之称。福州文化兴盛于唐朝。开元年间,福州出现了修书和出版机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并设有庙学。“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昌,至来日益昌盛”。唐文宗开成年间,有萧膺等4人及第,朝土诗赞:…  相似文献   

10.
一、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渊源 淮阳,古称陈州,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之伏羲氏建都地,也称“太吴之墟”。相传上古伏羲氏在此建立了“画八卦、制图腾、做琴瑟、定官职、教化先民”等6大功绩。据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当地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吴陵隆重举行“人祖庙会”并有传统娱乐活动和贸易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