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就成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线;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普法模式在从全民普法到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4.
<正>法治教育是对公民进行基本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治思维、法治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建构法治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初中校本化法治教育体系,首先要研究建构适切初中生  相似文献   

5.
所谓公民意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观念教育,是指在教育中要将公民逐步培养成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以及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公民,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道德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宋戈 《中国德育》2010,(8):37-39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坚持法律至上。目前,影响人们法治观念形成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旧的法律观念的存在、立法的膨胀与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将法治观念的培养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8.
杨庆江  刘翠鸿 《教师》2012,(19):30-32
“公民教育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公民则无法治之国。塑造现代公民是建设法治围家、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9.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时代际遇下,法治观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然要求,可作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软性支撑。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应列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法治观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深化理论研究、开发隐性教育模式、营造法治环境以及加强舆论引导,是培育公民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引导公民感受法律中蕴含的社会价值取向,支持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