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命运观念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和哲学命题,透视着西方人对神秘莫测的宇宙的质问和探索。古希腊悲剧主要表现人与命运的冲突和斗争,被称为命运悲剧。古希腊人认为,命运是一种超越人力,凌驾于神力之上的神秘力量,命运是不可知的,命运是邪恶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人与命运的抗争表现出来的伟大勇气、坚强意志和自主精神构成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命运     
不要任凭命运摆布,任凭命运支配,而是自己该在局促中改变命运,从飘摇中掌握命运,从困厄中扭转命运。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人。Donotleaveyourselfma-nipulatedanddominatedbydestiny;youshouldchangeyourfateinadversity,graspfateinunstability,andreversefateindistress.Believeyouarethemasterofyourownfate.命运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处理国际外交事务的全新视角,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构建政治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条件;构建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构建经济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构建文化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构建生态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构建具备若干重要基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想基础;地球生态系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自然基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经济基础;民意心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基础;现代科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技术基础;相关思考与探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的观念,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精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无法改变的,不可解释的,难以抗拒的,但悲剧主人公仍旧用自由的意志和坚贞不屈的品质与命运抗争。悲剧性的结局预示了命运之神的强大和无法抗拒,但另一方面却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不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认为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希腊命运悲剧。通过对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分析,探讨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进而理解古希腊人原始朴素的命运意识。  相似文献   

6.
黄振华 《文教资料》2006,(24):86-87
命运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以何种姿态来对待命运,是许多文学作品关注的焦点。在《雷雨》和《俄狄浦斯王》中,都隐藏着关于命运的思索,每一个人物在命运的关照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俄狄浦斯有勇气反抗城邦的噩运,却逃避个人的命运;《雷雨》中的人物,在反抗现实的同时,也在反抗着命运。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起点和焦点是“国家”,因此深入思考“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规律性,也有助于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合目的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规约和塑造好的国家和好的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也必然是从矛盾斗争到形成共识、情感联结和秩序建构的过程,也是认识“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角色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萧萧是一个被命运随意捉弄的小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掌握使她以退让、顺应、认命的方式与命运妥协。对自己实际生存状况的茫然无知使她在对自己命运的旁观中,也旁观着他人的命运,正是这种漠然的旁观使相同的命运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轮回不已。  相似文献   

10.
不幸的命运使史铁生苦苦思考命运,成为命运的猜谜者,终于破译了命运的诸多秘密:不公平性、偶然性、荒诞性、连锁性、对初始点的依赖性等.命运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是世界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纠结组合,世界是谜,人也是谜,人在世界还是谜.对待命运的态度应该是,坦然接受,勇敢抗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命运就是一个人人关心而又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一讲命运就是唯心主义的,更谈不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把握命运。我们应该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命运观,认识到人是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首先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把握命运;其次要遵循辩证法;第三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高科技为手段,努力认识和把握命运。  相似文献   

13.
命运的力量     
李翰飞 《新读写》2011,(5):61-61
曾经是不相信命运的。 人说手掌的纹路决定一个人的命数。我说,你把手摊开,再握成拳,命运不就在你手心里了?你看,命运是在人的掌控之中的,你自己决定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俞雪芽 《家长》2008,(Z1):38-42
所谓命运者,是辛苦付出和积极拼搏的结果。命运的主人公永远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命运。抱怨命运不公或者感叹自己命不好的人,肯定是一个懒惰、懦弱、不肯努力付出的人。时间改变不了一切,付出却能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命运共同体为纽带,搭建“政校企行”合作桥梁,促进“政校企行”命运紧密相连,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命运共同体互融共生,既是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现实之举,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精准方略。文章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缘起入手,分析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并提出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大力开展新型人才职业培训;推进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内“双师型”教师双向流动的“旋转门”机制;为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政策支撑;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双元”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命运不是手中的风筝,我们无法用一根线操纵它;命运不是现成的一条路,生命的轨迹不必由它指引;命运只是与我们结伴而行的朋友,睿智的人,他只做命运的朋友。命运是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聪明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发展的逻辑,这一逻辑体现在历史、现实、理论三个方面。历史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体制进化的需要,现实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理论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优化的需要。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伟大的使命,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使命以及人类文明进步使命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将对基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与使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命运     
不要任凭命运摆布,任凭命运支配,而是自己该在局促忙乱中改变命运,从飘摇中掌-握命运,从困厄中扭转命运。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人。Do not leave yourself manipulated anddominated by destiny; you should change yourfate in adversity, grasp fate in unstability ,and r  相似文献   

19.
命运     
一个禅师经常和众人谈到“命运”这个词,一个忠实的听众一直坚信着“命运”的说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他想:既然有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他想:难道是自己的命运如此吗? 带着疑问他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  相似文献   

20.
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倡议建设的第一个双边战略命运共同体。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政治上确保共产党长期执政体现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性,也是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核。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备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其中中老两国、两党老一辈领导人在反帝、反殖过程中相互支持建立起的深厚友谊为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而1989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老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是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