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泉宝 《精武》2004,(1):32-32
一、领架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博大精深,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两句话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谛。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  相似文献   

2.
●第五进展阶梯:拆手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十字手等等有特定手势的动作,练习者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意识、眼神等等总跟着手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天长日久的锻炼,会形成浑身僵硬去不掉,进而产生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的弊病;甚至有的人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拆手阶段必须多去体会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散通空”。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  相似文献   

3.
杨春 《武当》2006,(5):15-16
一、太极拳与气·炁·功太极拳道功法都是为气、炁、功转化而修炼的。它依赖于精气神的相互作用。气、炁、功三者基本体现了太极拳修炼三个层次的变化。气者,大自然之气也。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生命之间,充斥着一种无形无象、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的微观物质——气。大自然之气是宇宙中最原始、最根本的混元之气,它可以化为阴,也可化为阳;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天地保  相似文献   

4.
梁凯明 《武当》2013,(2):16-18
在《太极拳论》中就有这样的关键语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然字字珠玑,如果太极拳爱好者不熟识揣摩,却也难得门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中论之甚详。太极拳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对太极内劲的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12,(4):20-22
太极拳显象于外,是以武演道的武功,又是有为造化的命功,故而人称"动气功",又称内功拳。气即命,命即气,有气则有命,无气则无命。功炼精气神,壮气则是太极拳修炼的中心内容。太极拳修炼由浅而深、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由粗而精,是一个很长的功夫过程,渗透着招式、势象、见识、法理、感念和慧通的不断积累。这漫长的渐进过程虽然没有截然不同的明显界限,但确实存在不同的功夫境界。为了切合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太极拳家都有学练层次的不同划分。李瑞东先宗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的功用可以发挥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这是人所熟知的。但在早期,杨式太极拳架就有养生架(又称练架、行功架)和技击架之分,人们就未必都知道了。据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讲,目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就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架,注重内功修练,培养内气。使内气和外形互相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一般讲,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及其他。  相似文献   

7.
修炼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程序进行,程序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修炼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  相似文献   

8.
张宝银 《武当》2011,(1):16
推手: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一种练功方法和手段。推手练功,旨在落实拳理,掌握拳法。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功夫,均源于推手。推手双方必须遵守"沾连  相似文献   

9.
大家学习传统太极拳理论,都熟悉王宗岳的几句话“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劲,接近神明。”意思是说,开始练的时候,由一招一式熟练开始,接着要懂劲,达到神明,即是达到内外结合,得心应手,最后达到神明,随心所欲的阶段。太极拳(剑)比赛的规格,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打分。第一,叫做规格,占  相似文献   

10.
细说太级手     
妙手空空太极拳的手是很有讲究的,绝对要手空不能着力。杨禹廷说:“手要平,手上不着力,一点力也不要有。”练太极,要天天练拳,年年打拳,进而每天盘拳,将拳盘严,盘圆活,“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盘拳不停就是修炼太  相似文献   

11.
韦群杰 《武当》2013,(6):23-25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既练外部的形体四肢、肌肉、韧带、关节,又练内部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调理精气神等等。其修炼过程,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既练内又练外,使内外都达到高度的和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对身心进行充分地调整与修复,从而达到内外修炼的目的。太极拳的内外修炼技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  相似文献   

12.
刘瑞 《武当》2009,(1):17
1习练太极拳,尤其是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最忌讳粗心浮气,精神不专,眼不顾手,手不顾脚及手脚不能同步,此谓之盲练。常言说得好,手到脚亦到,发人如薅草,手到脚不到,打人不得妙。  相似文献   

13.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和式太极拳编排是依据人体结构理论为指导,以自然为原则。拳架与中医、易理理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梁凯明 《武当》2013,(8):20-21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就是内劲的修炼。要想练好扎实的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对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一、太极拳内劲的修炼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  相似文献   

15.
陈福军 《武当》2013,(8):15-17
对于太极拳中的"拥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探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人们常将其形象化地称为"手捧八卦"或"怀抱八卦"。但是,"八卦"究竟应如何"捧"?如何"抱"?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太极拳锻炼就形成了一种奇怪逻辑——一方面,《易经》一直为历代太极拳家和理论研究者所推崇。"‘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被广泛运用在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中",有"不知《易》,不能得太极拳之精义"的共识;另一方面,作为太极拳核心技术的"八法"或"八劲",则又很少有学者从易学、八卦角度来理解,来解读,甚至有"走架中的太极八法,我们认为完全是一种假想、模拟","太极十三势和八卦、五行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等论断"。从而给后学者在认知上带来很大模糊,与当今太极拳的大众化传播不相适  相似文献   

16.
张方 《精武》2007,(8):52-53
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武式各派系的门内,一是不够完整,二是外人很难见到。这是因为中国的武术大师们从来也没把武术当做一门学问,让习武者公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东河 《武当》2006,(3):12-12
武式老架太极拳,一直是在本门内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它是一种古朴的、原汁原味的内功拳。对外则只传宜学宜练、美观轻松的套路(表演架)。武式老架,身法严谨,功法深奥,武禹襄和李亦畲两位大师结合技击实践,把太极拳理论推到了一个难于企及的高峰。他们的著作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18.
王嘉林 《武当》2014,(2):20-20
杨式太极拳内功,就是太极拳架和内气相结合修炼的一种祛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技击和产生鼓盈气能力的一种功法。也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依赖一呼一吸之引导作用,达到无坚不摧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太极境地。  相似文献   

19.
沈明 《武当》2013,(7):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针对这种练功时"缺理少法"的情况,本着"大道至简,科学修炼"的原则,敝人斗胆在此浅谈修炼太极内功的三步要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武式太极拳原始架108式,是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霍梦魁先生和其亲传弟子、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本萍先生所传授的。在拳架名称顺序上为了便于学记,有所改动,如云手改为拖挂滚按云手、旋转云手,为了分清两种不同式的云手;倒撵猴改为退转倒撵猴、穿梭后退倒撵猴,这样更加便于分清两种不同式的倒撵猴的演练;转身劈挂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