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河原操子,日本教育工作者,在日俄战争中出名的女间谍。在中国潜伏期间,即便身份特殊,但她为喀喇沁旗教育事业尽心竭力,为创办喀喇沁旗近代教育特别是兴办女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清朝末年贡桑诺尔布办学,是喀喇沁旗历史上的千古佳话。在那阴霾密布、山河破碎、漠南大地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了启迪民智,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振兴国家和民族,当时的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下文简称喀喇沁旗)扎萨克郡王贡桑诺尔布,冲破重重困难和阻力,大力兴办教育,相继于1902年10月创建了崇正学堂,1903年农历七月创办了守正武学堂,1903年12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迅速培养人才,促进喀喇沁右旗经济文化的发展,贡桑诺尔布千方百计广开学路,除了在旗内办学,还把青年学生送到北京、天津等地专门培养,送到日本留学,至今被传为佳话。1903年秋,贡王通过布里亚特蒙古族人高木布耶夫的介绍,由崇正学堂选拔成绩优秀的4名学生德克精额、恩和布林(吴恩和)、特睦格图(汪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民初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右旗兴办的崇正学堂是百年老校,其体现了清末民初蒙古族的革新家贡桑诺尔布启发民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担任多年校长的邢致祥先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了贡桑诺尔布的教育思想.崇正学堂为蒙古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在蒙古族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近代东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教育家罗卜桑确丹(1875—?)清朝光绪年(公元1875年)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十来岁时,他虽然很愿意读书,但因家境贫寒没有读下去,辍学在家劳动,后被本旗任命为苏木(蒙语,“箭”之意,清朝用来称呼旗下一级军事、行政单位,汉语称“佐”,相当于现在的乡)章京(清朝官名,满语的音译),在光绪二十年春至二十三年被派往内蒙古哲里木盟所属各旗,执行调查喀喇沁左旗籍徙居他旗壮丁的登记造册的公差,完成公差后又回到了原籍。  相似文献   

5.
<正>与守正武学堂创办的同时,毓正女学堂的筹办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贡桑诺尔布考察日本回到旗里后,立即对旺都特那木济勒郡王时期的王府戏园"燕贻堂"稍加修缮,准备用做女学校舍。经日方介绍,贡王从上海务本女学堂聘得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于1903年12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三)来到喀喇沁右旗王府,帮助筹办女子学校。次日,她去拜会福晋,商定于12月28日(夏历十一月初十)举行开学典礼。河原操子的想法是,迅速把学校办起来,然后逐步加以完善。毓正女学堂的校务由福晋善坤亲自主持,称为"总理",职责是"总理堂中一切事务"。河原操子为总教习,她抓紧制定了《学堂规则》(又称《学则》)。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清末新政时期,期间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成果显著。贡桑诺尔布对近代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在他的努力下,蒙古东部地区开始了它的教育近代化历程,包括建构了新的教育体系,促进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  相似文献   

7.
喀喇沁右翼王府座落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大营子村。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右旗扎萨克王爷居住、生活。喀喇沁亲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现存中轴线五进院落建筑22栋、西跨院建筑1栋及府前广场等。  相似文献   

8.
一据现有资料,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较之汉字报刊的出现,大约晚了1100多年。1905年贡桑诺尔布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右旗王府创办的《婴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1907年由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在拉萨举办《西藏白话报》,该报以汉、藏两种文字印刷出版,深受广大藏族同胞的欢迎。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了新的发展。《伊犁白话报》不仅用汉字铅印出版,而且以满、蒙、维文油印发行。  相似文献   

9.
1550年“庚戌之变”以后,朵颜卫主干部众被蒙古右翼武力征服。形成了属部与领主的关系。喀喇沁万户首领所“征诸酋岁献”,就是朵颜卫诸部作为“阿勒巴图”所承担的“阿勒巴”。关于“庄浪恰”的记录证明,长昂从领主喀喇沁部获得“恰”的官职,代领主万户行使“主本部落大小事情断事好人”的职权,这是喀喇沁万户统治其朵颜卫阿勒巴图的另一种方式。朵颜卫诸部与喀喇沁万户及右翼其他集团的双向联姻导致大量人口内流。朵颜卫阿勒巴图与其领主的关系更加紧密.这就是为什么朵颜卫诸部中属于喀喇沁的阿勒巴图以领主的名义归附后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笔者挖掘和利用清代喀喇沁左、右、中三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详细考证了清代不同时期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认为清代蒙旗苏木以旗内定额丁数为基准,苏木数目随着旗内蒙古族人口和定额丁数的变化而增减。清中叶以来旗内定额丁数的减少对当时的苏木制度带来冲击和破坏作用。这对了解清代蒙旗基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记载,喀喇沁苏木位于正黄旗东南角营子川一带(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银子川,银子川同营子川,下同)。《兴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载录:"乾隆52年,从北京来了69户立有军功的喀喇沁旗人,他们奉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在银子川故地收租,把原先是荒区的银子川开辟为农田"。《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溯源》文中描述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人一部分来源于善于养马的"民人",一部分来源于立有军功的"旗人"。笔者根据此三部内容,进一步探求真实的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苏木兀良哈氏族源,终于理清了喀喇沁部的前世今生,也最终理清了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苏木蒙古人的前世今生,兀良哈氏族与察哈尔部荣辱兴衰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民国年间,在南京供职的喀喇沁人克兴额(李指南)曾制作蒙文铅字,但详情如何,无人知晓。根据黄奋生《边疆人物志》提供的线索,经比较鉴别,可以认定克氏铅字的使用时间至少在1933年10月—1937年夏,使用者主要是蒙藏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而且在使用的同时,仍在不断改进,但最终因字形不够美观大方而被淘汰。张家口某教会也使用过该铅字。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贡桑诺尔布等一批觉醒的蒙古王公接受新化新思想,在蒙古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活动,提出因地耕牧以筹生计、筹设公司以兴实业、速修铁路自主经营的积极主张。其基本宗旨就是以兴办实业来振兴蒙旗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始于清末民初。贡桑诺尔布作为杰出的民族教育家,于1903年7月在内蒙古地区引用了西方学校教育模式,创办和实施了学校音乐教育。他所创办的学校音乐教育,开创了我国民族学校音乐教育之先河,具有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的一般特征和示范意义。这一创举在历史上对开启民智、富民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17,(4):35-38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将察哈尔扎萨克旗、八旗察哈尔民众与早期游牧于宣大边外的察哈尔人编组形成了后来的察哈尔八旗,左翼、右翼各四旗。察哈尔左翼四旗分别是正白、正蓝、镶黄、镶白四旗。1949年3月正白旗、镶白旗合并为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9月更名为正镶白旗,左翼三旗的名称沿用至今。在清朝及民国年间,察哈尔左翼四旗曾分属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察哈尔盟等行政机构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归锡林郭勒盟管辖至今。  相似文献   

17.
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创建于1996年,其前身是喀喇沁右旗亲王府(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址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驻地锦山镇西南19公里的王爷府镇,1997年,喀喇沁旗政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王府现存的33幢古建筑  相似文献   

18.
1909年11月,日俄战争期间曾为日军从事秘密情报工作、表面上担任喀喇沁王府教育顾问的河原操子,以她在中国的经历为内容,出版了《蒙古土产》一书。1944年,太平洋战争炽烈之际,该书被重版,冠名《新版蒙古土产》。战后1969年,此书第二次再版,书名改为《我与喀喇沁王妃》。三种版本,由于出版、再版年代不同,背景各异,体裁、内容方面,既有继承之处,又有相应的再版特色。本文对该书三种版本进行介绍比较,使不能目睹该书三种版本的读者亦能对之有所了解;同时清除个别研究者在使用该书做参考资料时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钉死说”的由来与发展 《辞海》中关于多松年的条目全文是这样写的:“多松年,(1906—1927)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北京蒙藏学院读书时,曾积极参加反对学校反动当局的斗争。为内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编辑兼发行人之一。1925年秋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任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1927年代表绥察二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返抵北京,正值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绥察党组织遭受破坏,环境异常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3,(3):31-34
察哈尔林丹汗联明反后金失败后,其子孔果尔额哲携玉玺降清,被封为亲王,安置于辽东义州边外。康熙十四年(1675)林丹汗之孙、孔果尔额哲之侄乘"三藩之乱",举兵叛清亦失败身亡,清收回其牧地,余众被迁宣化、大同边外,并将厄鲁特、巴尔虎等归顺清朝之官兵充实到察哈尔,编为察哈尔八旗,分左、右两翼各四旗。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右翼四旗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管辖,始称绥东四旗。绥东四旗牧民的牧业生产遭到破坏,牧民生活变得穷困潦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