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 :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 ,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 ,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 ,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 ,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 ,以及徐渭《玄抄类摘序说》的学术意义 ,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蔡邕书论不但自觉地把语言学范畴的文字与美学范畴的书法区分开来,并且第一次较全面地、较系统地论述了书法美学的本质特征——书肇于自然、书法阴阳说、形、神、势、力、妙、书法的抒情性、“任情恣性”的创作自由状态。因此可以说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第一块丰碑。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美学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3.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孙氏将中国诗歌美学引入书论中,第一次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提出了书法表情达意的功能,并加以详尽的论述。《书谱》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4.
六朝书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家族书法队伍的出现;简札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的书风;书家、书论多。六朝书法的美学追求是:追求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韵致美;骨、筋、肉美学范畴的提出;六朝美学中“类比”、“品藻”之风很盛;“意在笔先”说的提出;对“工夫”的重视;六朝书家、章更多地受道教、玄学的影响,书法字里行间有清气。六朝书法树立了个性价值的典范,书法美学追求有别于前及后的风度。  相似文献   

5.
“约象立名”和“书如其人”的书法心理思想研究朱晓玲一、“约象立名”的酝酿心理思想为语言寻找一种表达意蕴的图象形式,这是中国思维方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①1、书法中的酝酿从历代书论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拟书法中的论述。可见书法的形成历经了...  相似文献   

6.
王僧虔,南朝齐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美学方面的建树。王僧虔的书论很多,现存书论有《论书》、《笔意赞》、《书赋》。文中提出了天然与工夫、笔力与媚好、形质与神采、情与思等赋于独到见解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一) 中国书论很早就肯定了书法能够传达、表现情感。“抒情说”在汉代就被提出来了。杨雄《法言·问神》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是把“言”、“书”和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了。杨雄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专指书法艺术,而接近于文字书写,但对后来书法艺术美学的抒情说影响很大。在汉代,真正第一个接触到书法艺术的抒情本质的,是大书家蔡邕。他在《笔论》中提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相似文献   

8.
王常福,1972年生,河南宁陵人。200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书法教研室主任。
  书法论文及作品多发表于《美术观察》、《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刊物。论文《徐渭草书艺术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提示》曾获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书法作品行草书《明人书论》获“庆祝建国50周年爱我中华”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意临居延汉简》获山西省第四届临帖展三等奖、小楷《齐物论》获河南省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佳作奖。另有作品荣获第六、七届全国教师三笔字大赛一等奖、“建文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河南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嵩阳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书法作品曾入展山西省首届小品展、山西省第七届全省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等。  相似文献   

9.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4,(11):47-49
西方文学史上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东方的文化史上则有“说不尽的《兰亭集序》”。这个说不尽的《兰亭集序》,主要是指“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价值而言。东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流觞曲水”这个美好春天的环境,自然具备了舒散怀抱的先决条件。以现代美学而言,任何艺术都不仅是一套技法规范,而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物化。王羲之正是将  相似文献   

10.
徐渭以狂为指归的书法风格源于他独特的气质性情、心性修为的境界和与之相应的书法实践.本文以徐渭书风成因作为中心论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气质侧重对狂与敏感的辨析;心性修为集中从儒释道三家切入;而书法实践则具体着实在师法古人和创作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的观点,但并未详细解释,而且当下书法理论更重视对“形神”“风骨”等形而上范畴的探讨,相对忽视了其书法、书论的物质基础层面,即对“血气”观念的深入阐发。立足于血气论的物质基础,深入开掘其具体内涵:“血”是墨色光泽的核心源泉,“气”是笔墨、结体及笔势运行的动力;由此形成“以骨为体”“以肉为用”的血气表现形态,生成刚健有为、勇敢担当的血气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唐朝 《教师》2013,(1):88-91
间架结构是指书法中汉字的各种构件的组织和布局。这个构件是指构成汉字的笔画及偏旁部首。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和结构耳。”强调了结构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对于楷书的间架结构,古人做过艰苦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其中著名的有相传由唐朝欧阳询所作的《结体三十六法》、明朝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朝黄自元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但古人这些成果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对散见于古代书论中的片段分析,发现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创新观主要有这样几种:集古、明法、功夫、性灵、追本溯源等。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书学范畴中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可以说连书法艺术的门也找不着,更不用说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书法创新的突破点在何处?经过对古代书法家的风格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书法创新的法门就在于“取法自然”,即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才是书法创新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指出:“唐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沈先生这简短几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唐代论书之风大盛;二是《书谱》在当时就引起书学界的重视,而且至今在书法研究中仍有重要地位;三是有关一些细节方面,因“词藻过甚”,言之未详,或易为读者“忽略过去”。笔者细读《书谱》数遍,多有所得,然有个问题或隐或显于字里行间,即《书谱》中除了关于书法发展、书体流变、书法创作与批评等论述外,还涉及到关于书法文献的编纂、审订的标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以为一得.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苏拭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淡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安育苗 《课外阅读》2010,(12):185-186
我国卉代书法理论是历代书法名家在长期书艺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书艺的瑰宝。唐孙过庭的《书谱》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影响很大,堪称我国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谱》兼收并蓄,集中体现了初唐时期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探讨的自由与繁荣,预示着一个更高的盛唐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书谱》无疑是中国古代书论中最瑰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书法之意象     
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意”与“象”,是书法创作与欣赏的根本问题。本文就清代文艺家刘熙载提出的“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论证,同时还提出了它在书法创作、欣赏中一连串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唐初孙过庭的《书谱》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议论精辟入理,文章恣肆宏美,在书法的创作和理论上都为后世立下了标杆,堪为古代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但《书谱》采用骈体文形式,文章结构枝蔓较多,理解不易.故本文试图借鉴文艺理论的相关原理,透过《书谱》华藻的辞汇,寻绎其中行文的逻辑,通过书法艺术的本体论、发展观、创作观、风格论、批评论等几大方面,梳理《书谱》对书法理论大框架的建构,并据之提炼出《书谱》所具有的系统性、前瞻性、融通性的理论特征,庶几对全面、正确理解《书谱》博大精深的书论体系,以及所蕴含的哲理高度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9.
苏轼书法理论十分深邃。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祟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以及屈骚的“发愤抒情”等思想对苏轼书法理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苏轼“书如其人”、“谈泊简远”、“法无定法”与“发愤抒情”等书论。苏轼书法理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郭象字子玄,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4年),死于公元312年(晋永嘉6年),稍后于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而约略与裴頠同时。主要著作是《庄子注》(一说系对向秀的《庄子注》的增改)。就书论书,《庄子注》达到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水平,绝不是简单地重复王弼,拾“贵无”论者的牙慧。一、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