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轨迹”问题是高中物理竞赛中一类很重要的热点问题,由于缺乏正确的解题思路,这类问题常成为学生在物理竞赛学习中较难解答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就物理竞赛中运动物体轨迹问题的处理方法作一教学小结。  相似文献   

2.
1 题型特点 此题可以用几何法求解,也可通过建立空间直线坐标系求解,如以CA为x轴,CB为y轴,过C垂直于平面ABC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这样CM与EM的垂直关系用向量的点积便可证明,线面角也可用法向量求解.而且此题对于第(1)小题用几何法可行,对于第(2)小题用几何法求解较为困难,用向量法求解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3.
质点曲线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在运用牛顿定律解题时,既可选用直角坐标系,又可选用自然坐标系。由于自然坐标系本身特点,其用在含有约束反力解题时,约束反力只出现在一个方向的动力学方程中。而在直角坐标系中描述问题,有助于对问题性质的认识和从几个运动方向独立求解。  相似文献   

4.
追及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非常典型的运动类型,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所以它是运动学中教学难点之一,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  相似文献   

5.
1知识网络建构高中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结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力和运动的知识网络建构如下:处理力和运动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1)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出正确的物理模型;(2)合理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4)正确建立坐标系;(5)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有关的规律列式求解。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对临界状态的分析。要重视作图,养成画物理示意图的习惯。通过作…  相似文献   

6.
陈振宣 《江西教育》2012,(Z3):8-12,133
以向量射影与向量射影定理为理论基础,揭示建立坐标系的奥秘,并找到求轨迹参数方程的通法。例谈计算题、证明题、轨迹题的解法规律。无论哪种题解法的关键,都是根据已有直线垂直关系建立恰当的坐标系,以达到运用代数运算,实现论证几何问题的目的。利用向量射影与向量射影定理,介绍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射影,获得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射影公式,这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定理,乃是解析几何发明本质本源之一,它将向量、坐标、三角函数融为一体,应用十分方便。例谈求轨迹参数方程的通法。运用实例阐述《解几辞典》所作改革的探索,概述利用对称、线性代数所取得的进展,末尾建立了在坐标系中确定的正负的定理,既为几何量与其符号化(即坐标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又找到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通法。  相似文献   

7.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有一类特殊轨迹 ——旋轮线,这几年高考中疏疏落落有它的影子,如2008江苏卷第14题,2011年福建卷22题等.其中2013年福建卷22题第(3)问与2008年江苏卷第14题第(3)问都是求解粒子在沿旋轮线轨迹运动过程中速度的极大值问题,这种问题的求解若从高中所学的运动分解角度求解,会显的非常简洁.  相似文献   

8.
高中阶段的几何题,往往采用的是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但是由于直角坐标系的特殊性,并非所有的题目都容易建立直角坐标系,仿射坐标系在建系上比较灵活,而且学生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9.
中考试题"综合题"重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解这类题时,考生往往只注意到代数知识或只注意到几何知识,而不太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其实,这类题目大多以直角坐标系为桥梁,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充分获取图象信息,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结论.解题时,适当从题干出发与从问题出发相结合拆题,将题目不仅要拆成所问的几问,还要根据题目的需要适当拆成一道一道需要一步一步解决的问题,采用分题分段得分策略,以数看形,精确;以形论数,直观.善于"数形结合",充分获取坐标系中图象的信息,对解中考数学综合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轴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能写出各点的坐标。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教材分析]本节课研究的是如何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  相似文献   

11.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数学工具,借助于坐标系人们可以准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位移,坐标系是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的基础和关键。高中阶段的坐标系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描述运动、建立运动图景、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学习难点。经过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继亮 《文教资料》2005,(5):176-177
直角坐标图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没有要求老师系统地讲,学生也没有系统地学,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却又常常碰到,特别是近几年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碰到了直角坐标图象问题,现列举对物理直角坐标图象理解的几例。【例1】(2002年广东省中考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S)和时间(t)的  相似文献   

13.
极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是两种不同的坐标系,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有的数学题用直角坐标系解答显得方便;有的题用极坐标系解答显得方便;有的题,若综合利用两种坐标系来解答,则能起到互弥不足,相辅促成的作用。1991年高考数学(理)第26题,参考答案已给出利用直角坐标系求解的两种解法,笔者再利用极坐标系来求解,以供参考。题: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过双曲线右焦点且斜率为(3/5)(1/2)的直线交双曲线于P、Q两点,若OP⊥OQ,  相似文献   

14.
在中考几何题中,考生常会遇到一些已知条件(如线段或角等)在解题过程中很难用上,从而难以求解.这时,若善于将已知条件"搬家",则常可使问题顺利求解或证明.  相似文献   

15.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圆锥曲线运动在物理世界中广泛存在.如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星体的运动轨道有的是圆,有的是椭圆,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 物理教材中,用描点法得到物体作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建立了一直角坐标系,设运动物体的坐标为(x,y),则x=v0t①y=1/2gt2②由①整理出t=x/v0代入②,得x2=(2v02/g)y(x≥0). 这即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所以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学中,某些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对称法解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且解法十分简便。现举数例如下供参考。一、利用空间反演不变性解题空间反演指把各空间坐标轴(如直角坐标中x、y、z)的方向同时反转,即一质点的坐标(x、y、z)变为(—x、—y、—z)。物体在原坐标系与反演后的坐标系中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物体和在镜中所成的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力学规律在镜象变换下具有不变性。例1.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通过36米恰好停止运动。若将这段位移分为三段,而使它通过每段的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1运动学(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活动中,物理老师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道经典的"通信兵传令题",以巩固和加深对物体运动情景化的理解.这类题的常规解法是设出四个或更多的未知数,列四个或更多的方程求解.我尝试过用"一元法(只设一个未知数)"巧解"通信兵传令问题",思路很简洁,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8.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及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能力考查不可或缺的命题素材,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分析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要求我们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讨论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运动学中的规律和公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追及问题中,由于涉及多个物体的多个运动过程,往往使得同学们因物理情景分析不清或找不到对应的几何关系而感到无从下手。如果能够选用合适的参考系,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将可以使得此类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易行。求解两物体的追及类问题可以选用的参考系有两种:(1)选地面为参考系,运动学各公式中的物理量都是相对于地面而言的;(2)选其中一个运动物体为新的参考系,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不动,将问题转化成  相似文献   

20.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而建立坐标系是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第一步,所以合理地选择坐标系是十分重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最常用的一种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下,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