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析了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建构,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析了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建构,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片面强调道德灌输、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空泛和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灌输教育机制和接受机制相结合,把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相结合,并建立完善、合理的道德教育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等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信仰的缺失,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本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可以从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校园道德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德育重要性、德育思想基础、德育方法、师生关系、考评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孔子对话型德育模式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借鉴作用,以此丰富和完善当今高校德育方法,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部分高校道德教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坐标、动力、凝聚等作用。高校道德教育中缺失道德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本体认识的片面与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建可以从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校园道德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社会道德的变迁,需要形成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但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滞后,在高校内部处境尴尬。本文针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弊病,尝试着从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及道德教育的方式三个方面提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真实反映道德的本质,其不仅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本能,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逆反.当道德教育的意义被歪曲了时,教育由此也就成为道德的异己力量.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就是由于对道德本质认识的错位,而导致不当的教育方式,继而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己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面对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客观事实,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从现实出发转变教育理念,加强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及手段上的合时代性研究,使道德教育与其所处环境及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相适应,这不仅是高校道德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生本教育视野中的高校德育课教学模式之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本教育是一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它正在走近大学课堂.而目前高校德育课教学仍然是一种师本教学模式,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生本教学的改革.高校德育课走向生本要实现教学观、教师观、学生现、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从而形成生本德育课堂.完成德育课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推动了学校德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的转型,对扭转西方社会剧变的思想混乱和德育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的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德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德育背景和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校企合作中的德育研究,是在传统德育理念、模式、方式和途径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需要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德育特点表现为:德育理念和工作体系的开放性,学生作为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德育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进行;渗透法成为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更倾向于职业、企业文化、法制、纪律方面;德育评价主体拓展到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员,评价手段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兴起于20世纪初的湖南师范教育把修身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清末,修身教育以忠君、尊孔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民国初年,通过对传统道德修养进行改造和吸收,并引进了西方国家教育当中公民教育的内容,形成了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和人生观教育为基础的中西融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开设修身课,让师范生明白修身的标杆;制订详细具体的管理制度与严格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相结合;通过道德实践与职业教育的磨炼等。培养出有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师范生,为我们今天师范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走向是关系新世纪德育的成效以及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对新世纪德育的生活化本性、生活化内容、生活化目的、生活化模式四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说明了新世纪德育向生活回归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个案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学校德育对象在行为习惯、道德素质、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与普高生存在一定差距。集团化办学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开拓了新途径,能够增强学生对职业内容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德育效果。集团内的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资源,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德育模式,构建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的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校德育深陷于人们怀疑、否定的眼光之中,难有作为,探讨高校德育有效性问题已不容回避,本从高校德育的支撑点、目标和内容、运作方式和运作主体等方面就如何增强高校德育的实际效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