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红娟 《文教资料》2007,(24):78-79
寇准作为宋初的宰相,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的政治功绩和军事才干,而忽略了他的文学才华及诗歌创作。本文简单分析了他的诗歌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为"晚唐体"的诗人他是欣赏和喜欢苦吟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重探讨了寇准在归州巴东任上的活动情况、诗歌创作情况和寇准此期的思想状况,并对寇诗此期的艺术特色作出了分析:寇准于太平兴国五年秋赴任至太平兴国八年赴大名府成安县,四年期间创作了不少于六十首诗,这些诗主要抒发了仕途的失意和对故乡、隐逸的向往,艺术上则体现了晚唐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寇准是宋初"晚唐体"的重要诗人,所作诗歌情思悽惋,富有晚唐风味,围绕自身,抒发了多样的愁苦,这些愁苦是寇准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寇准于政治生活中的刚正、果敢与诗歌中的悲观愁苦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刚正、果敢等仅是寇准性格中的一个方面。当寇准进行诗歌创作时,性格中多愁善感的一面显露出来,并且主导着诗歌中情感的趋向,使作品充满了愁苦。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心态的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为贵公子,少年轻狂,满怀建功立业之志,诗歌创作超迈豪爽。中期逢战乱,遭流离,坎坷不遇,狂性消退,诗作多反映现实,抒写抑郁不平之气,诗风沉郁豪宕。晚年为僧,为人和学术均趋成熟,心性平和,诗歌创作呈平淡自然之色,而又具哲理。  相似文献   

5.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6.
王粲是建安文学史上“七子之冠冕”,其诗号称“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歌创作随其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前、后不同的风格特色。前期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多哀伤、沉郁之情,诗风苍凉悲慨。后期政治上深得重用,尽展才华,心情乐观开朗,诗风慷慨豪壮。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9,(5):75-81
以入京为界,可将明代诗人高棅的诗风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入京前所作《啸台集》,广泛地复古拟唐,使其诗歌具有多元风格,兼备沉郁、飘逸、冲淡、悲壮;入京后所作《木天清气集》,多歌功颂德、官吏唱酬之作,近于"台阁体",语言雍容华丽,风格典雅醇正,由此走向一元风格。高棅前后期诗风的转变与其自身经历及其尚未形成独特而稳定的诗风有关,亦与明代诗歌潮流的转变有关,而后者则使高棅诗歌具有印证诗歌的时代发展的意义。对比高棅文学活动的其他成就,则可定位其诗歌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8.
陈元光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龙朔文场变体”的影响,但由于他身世、经历的变化又促使他的诗歌挣脱了时尚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多所开拓,形成了自己在初唐诗坛上独特的雅健诗风。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期诗坛创作虽然极其兴盛,但是由于清廷文网甚密,诗人大多不敢直面社会现实,诗歌创作多流于肤廓。关中诗人屈复高标独出,他不是遗民,却具有深切的遗民情怀,倡导诗歌要有“寄托”。屈复不但严肃批判了康雍乾时期流行的诗学流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等所流露的形式主义诗风,而且对清代中期堕落的士风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均有认真的思考和勇敢的揭露,在雍乾诗坛独树一帜,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初论姜夔诗歌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不但是南宋杰出的词人,也是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诗歌创作道路,学术界一般均认为,“初学江西诗派黄庭坚,后转向晚唐陆龟蒙”,认为其诗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笔者则认为,姜诗的创作道路是:初学众作,再学江西黄氏,后脱离江西诗派,兼采众家之长而独创自己诗风。终为南宋中期诗坛独树一帜的著名诗人,应恢复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