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见概念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伽达默尔在对海德格尔“先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偏见”的概念,他对偏见的重新梳理和定义构成了他的阐释学的基础,对偏见概念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解的历史性和偏见观的概念着手,分析在翻译活动中作为阐释者的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这一客观现象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视界融合角度出发,引申出视域差概念,取《道德经》英译本中实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东、西方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哲学阐释学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中,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译论中“作者本意”、“作者的权威性”和“终极译本”的概念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5.
将主体间性的讨论扩展至人和自然之间,是可以基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论、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解”概念以及马丁·布伯“我一你”关系论这三个理论依据的。“他性”不属于主体间性的讨论范畴。而主体间性研究并未抛弃“斗争性”的维度。主体间性的讨论走向审美主义,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然而当前译学界将其与翻译研究,特别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尚存在对伽达默尔与译者主体性的双重误解。厘清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思想:偏见、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将其合理地投射到翻译研究中发现文本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译者意图、译者的偏见、个人视域与原作视域的差异、理解的历史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译作视域与原作视域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正在于对这种错位的弥合,而这种弥合只能是无限趋近的过程,绝对的重合是不可能的,这是由翻译的精神科学属性所决定的。[收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产生一些人际知觉偏见。这些人际知觉偏见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避免以下几种人际知觉偏见。   一是“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是指如果某人在初次交往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评价。教师初次接触某个学生时,所产生的印象是从该学生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外表获得的。教师对该学生形成“第一印象”后,就会先入为主地影响到对他的正确评价。由于“第一印象”带有表面性、片面性的特点,因此,常常使教师…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政教范式解《诗》的诗经汉学,以理学范式解《诗》的诗经宋学和以考证范式解《诗》的诗经清学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体现着文本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西方现代阐释学中有关“偏见”的论述和印度古典文论中有关“潜印象”的讨论,指出了它们对审美中介问题的共同关注和揭示,并进一步分析了两者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0.
杨明 《中学教育》2011,8(1):67-69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不是重建而是调解。他强调,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其"偏见"在理解活动中是促发理解主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对于当前教师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保持开放态度,在对话中发生视域交融,并实现对真理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