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聚焦"社区空间",架构地方研学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盘活社区教育基地、统整社区文化资源、辐射周边区域素材的社区空间意蕴,不断充实人文底蕴,培育地方情怀,提升价值体认,强化责任担当."瓯越情"地方研学课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开发社区空间载体,架构地方研学课程,既充分发挥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助力地方研学课程体系架构,推进校本教材的研发;又继承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开辟思想道德培育新路径,激发新时代儿童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是立足儿童立场,提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丰富儿童生活、拓宽儿童眼界、培养儿童能力、健全儿童人格架构了扎实有效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承很多时候以蕴含地域文化的古代诗文形式存在。天姥山,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闻名天下。全唐诗450多位诗人追寻天姥名山,走出了“唐诗之路”,成为浙东诗歌文化古道。学校地处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节点,近几年依托诗路文化,开展了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从课程架构、实施路径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旨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构建以地方文化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提升师生实践研学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培育家国情怀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功能。本文依托闽台“五缘文化”,将平潭岛作为研学地点,以“探寻闽台‘五缘’”为研学主题,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为目标,以“情境依托+研学任务+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思路进行研学活动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历史与现实,深化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共识,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市月湖小学从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挖掘"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开展"适合学情"的学习方式、开展"研行一体"的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径,为学生提升素养、全面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6.
地理课程标准将研学纳入,地理研学能够将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贯穿,帮助学生综合发展。地理研学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性"资源,构建分层实施中学人文地理研学课程。研究发现,缓冲区与最邻近分析显示浙江四明山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呈集聚模式,集聚核是梁弄镇和溪口镇,已具备建成研学基地条件。进而设计四条主题线路:走进悠悠古渡,探寻史前文化;重走红色之路,做红色传承人;知味龙观,一品茶香;走进古代水利工程,感受千年匠心文化。将四明山优质人文旅游资源融入中学地理研学课程,提升四明山地理课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提出"儿童立场"的课程观,把课程建设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并融入"随化至贤"的学校文化核心内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课程评价立体化"为基本特征,采取年级课程与学校课程纵横交错推进的策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评书,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开发适应儿童认知水平的评书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说书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和丰富的语言感受力,促进学生母语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本课程通过课程架构,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评书微课程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集中体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对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课程具有厚植家国情怀的独特优势、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分析,彰显出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传承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它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桥梁,是儿童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文字上移"趋势的冲击、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梳理、家庭教育的质变及社区教育传承功能的缺失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遭遇困境。学校教育中应提升教师乡土文化情怀、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社区教育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联动共生。实现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均衡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呼唤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在乡村小学的普及和提升。调研发现:北京市房山区乡村小学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中存在教育目标定位有偏差、对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把握不到位、课程开发与校本文化脱节、没有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有所欠缺;远郊区缺乏比较成熟的研学旅行基地;学校与第三方机构间协作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尚不成熟。建议:学校要作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研学旅行活动的保障机制;教师要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生长点,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加强多方合作打造研学旅行基地,引入高端智库开发基地课程;通过学校主导、第三方机构协同的方式,形成校内外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促成课程开发落地。  相似文献   

12.
美国俄勒冈州科瓦利斯市的富兰克林学校实施的是美国希尔什教授的核心知识课程.富兰克林学校每届七年级学生的"华盛顿之旅"正是源于核心知识课程体系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丰富、真实世界的教育."华盛顿之旅"课程准备充分,其缜密性、有序性和结构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获得文化素养.同时,"华盛顿之旅"研学课程正式纳入富兰克林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构建了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红色研学旅行是课程思政和跨学科教学的新型德育模式,因此设计兼顾思政教育和地理教学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以"丹桂飘香"安徽金寨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阐述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困境,并据此提出展望。旨在延伸校内课堂以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注入红色教育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进而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课程中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作为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地理学科构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文章选取福建西部山区四大丹霞地貌风景区作为研学地点,全面聚焦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以期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摘荟萃     
<正>信息浙江省温州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创新1.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温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部分。其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围绕"培养面向世界的温州人"这一目标统整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丽  迟烁  王倩颖  王乐 《成人教育》2021,41(12):34-37
社区青少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研学旅行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能够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好互动,是突破社区青少年教育现实困境的有利举措.结合社区青少年教育现有问题,提出了明确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架构精品研学课程、打造长效管理机制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立足本土文化,发现将儿童版画纳入学校课程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富有儿童气息的版画生态校园,架构立体化的儿童版画课程体系,提炼意蕴深厚的儿童版画审美内涵,拓宽适应课程开发的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从"本土"走向"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