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教育》2016,(Z1):88-89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5年10月出台并被称为家庭教育"国家标准"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第三部分明确提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教育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其实,家庭教育不在于家长给孩子多少文化知识的辅导,而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护育,从而达到"正行"的目的。"心若在,梦就在""哀莫大于心死"等均说明人心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立心志、昂心气、正心态"。家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实施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3.
以往农村学校的家校沟通多数是通过老师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评价多以老师口述为主,对于评价是否客观全面,孩子间的横向对比如何,家长们都没法及时了解。利用教育APP辅助,针对不同的行为训练目标,通过"理念推送""成长摄录""观点对对碰"等不同策略,能够更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激发其积极参与,加速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4.
薛伟东 《甘肃教育》2014,(24):22-22
正有好多家长,谈及孩子上网就怒气冲天,怨声载道。抱怨孩子不听话、管不了、管不住,抱怨学校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其实,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一、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1.家长认识偏颇,孩子精神空虚。好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至于家长,只要把孩子照顾好,身体健康就足够了。很多家长只顾工作,  相似文献   

5.
每次去给儿子开家长会,家长们聚到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现在越来越任性,根本听不进父母的话""我的孩子太贪玩,做任何事都没有毅力""最近孩子迷上了游戏,不能自拔,我们做家长的也无能为力"……从每位家长的谈话中,可以感受到大多数家长都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听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成绩不好还不让说",这些抱怨反映出家长面临难以读懂孩子、难以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困境。为了能够读懂孩子,我认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需联合起来做出以下努力:一、做孩子成长的知心人家长和教师都希望让每一个孩子做最优秀的自己。学特长、请  相似文献   

7.
语林学人     
<正>胡萍女,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先后荣获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姑苏区"精彩名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从教十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她注重对教育方式的研究,以爱心感染学生,以真诚感动家长。所带班级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好评。在语文教学中,她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重视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章高祥 《江西教育》2022,(13):57-58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孩子教育不能靠"大棒""小棍",也不能靠"怒发冲冠""恐吓".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们:"不同的孩子,心里都有一把锁,你要读懂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9.
谢娟 《中华家教》2012,(Z1):6-7
目前,"择校"已越"择"越"热",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大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好家长的影响要胜过好学校。到底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还是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下文是多位人士从多个角度围绕"好家长与好学校的话题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淄博市、日照市3026个小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孩子学习态度消极状况普遍""家长陪伴质量整体不高""家长教育行为存在不当""亲子沟通障碍明显""家庭教育开展基础薄弱"等家庭教育问题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社会学视角以建设良好亲子文化为立足点,总结出"3C3E"家庭教育模式,为家长、家庭、...  相似文献   

11.
当下,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崇尚民主,有的秉持严格,有的提倡宽松。但是,每次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殊途同归,无意间说出一些"气话"。这些"气话",深深地扎根在家长心中,是他们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一个家长的教育心态和自身素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咄咄逼人。"气话"之一:"你给我……""你给我好好听着!""你给我把作业写了。""你给我把地板擦干净。"……  相似文献   

12.
熊丙奇 《教育》2012,(19):10
无论去欧美,还是去澳大利亚考察,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大学教授的孩子,居然在当面包师,做手工艺。教授说起自己孩子的职业,充满自豪,根本没有国人的难为情。这令考察的中国人感慨万千。感慨归感慨,但回到现实,经常出现在中国家长嘴里教育孩子的话语是,你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去"扫大街""做清洁工""端盘子"之类。言外之意,这些工作是低级的工作,当然,做面包师、手工艺者,这类活计,也是家长们很不待见的,家长们都期待大富大贵,所谓"望子成龙"。而当下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家长们的这种意识。在我国的升学教育体系中,中小学  相似文献   

13.
王晓燕 《班主任》2012,(11):31-31
正表妹家里有事,让我把孩子接回家照顾两天。一到家,孩子就把一张让家长评价老师的表格递给我,让我代替家长履行职责。考虑到孩子大了,我得尊重她,征求她的意见,于是,我让她和我一起完成这项任务。"您对孩子任课老师的工作满意吗?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您是否认可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认可,一般,不认可。""认可。""您是否喜欢您孩子的老  相似文献   

14.
胡维春 《新教师》2021,(1):10-11
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双边合作.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对家长的要求也不一样.通常学校会以家长会的形式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表现,请家长配合教育.这种模式的效果很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家长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和教育孩子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会责怪学校"甩锅",不太愿意配合学校,造成"5+2=0...  相似文献   

15.
一句"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整个中国教育界。多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找关系、走后门,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重点中学",选择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增强孩子  相似文献   

16.
家校互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教育合力,最终推动孩子的发展。"家长每月答题作业"是我校开展家校互动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让这份作业产生更强大的力量,不仅让家长重视这样的作业,而且更要紧的是要让孩子从中受到教益,反过来提升孩子的作业效率呢?我从家长答题作业的评价方式入手进行思考,并对此作了改进,即通过家长、孩子的角色互换,让孩子来评价家长的作业,最终为孩子的学习发展助力。翻转作业评价,改革家长答题本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批改自己的家长作业,分别从"字数""作业表现""问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育人,要学会做孩子们的"家长",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并正确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家长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家长作为"示范者、引领者、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衣、食、住、行.为了学生受到更全面的教育,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能托起孩子的明天?这到底是教育的荣幸还是教育的悲哀?德国有位哲人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还不如说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学校的教育不应是教育的独行者。我  相似文献   

19.
正"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然而,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家长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示根本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20.
家长委员会是广大家长成长与进步的大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大熔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生活,一方面,教育了孩子;另一方面,成就了自己。在这里,家长委员会是引导家长从"爱孩子"走向"爱别人"、从"爱学校"走向"爱社会"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在家长的这种蜕变中,促使广大家长从"小爱"走向"大爱",凸显出家长委员会建设巨大的社会文明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