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芳 《学周刊C版》2020,(17):107-108
基于我国教改事业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提升初中道法课堂效率俨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要想真正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学生内心,需要重视对"走心"情境的设计,将教学内容转变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将书本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转变,进而强化学生对道法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质。文章对提高初中道法课堂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治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加强人们的道德与法治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素养,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刻不容缓的事情.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形成过激的思维意识,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其能够形成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自我约束,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对自身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让学引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动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分析、整合.初中数学课堂需以"让学引思"为教学内核,"让"与"引"并重,"学"与"思"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发生,打造思维活跃、参与积极的数学课堂."让学引思"与新课程提倡的"生本"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在引导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课堂实践"让学引思"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亲身参与、深刻体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开展有效而富有张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焕发生机、活力,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活用近体原则,打造具有生命张力的课堂,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道德与法治课的疏远感和无力感,更好地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得到落实,并引导学生在贴近生活教学情境下,结合实际经验和个人学习感受,不断启发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进一步深入感受和深入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运用方式。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更好地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真实发生,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提升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情感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网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能提高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进而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治不单单是一门教学课程,更是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与道德的主要阵营。想要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基于此,教师应当不断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从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针对如何打造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让学引思"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基于此,首先就分析了"让学引思"的教学思路,然后又从"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这三个角度阐述了"让学引思"的基本原则,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展开"让学引思"的具体策略,包括"小组合作,深入学习;教师启发,深入思考以及拓展延伸,深入探究",以期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在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通过打造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发掘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首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并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心"、动"行",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激发道德与法治课潜在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开展体验式活动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需要.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开展体验式表演活动、组织体验式竞猜活动、进行体验式辩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做到知行合一,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育实际中得到运用。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借助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推动课程的正常运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提高。本文主要就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8):8-9
新课改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尝试用生活化教学来改革教学课堂,以期望加强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是,在这一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侧重于把生活引入课堂,却忽略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实践性意义。文章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尝试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真正走出课堂的实践途径,努力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16):108-109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背景下,教育活动追求"回归"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为主的课堂理念,使学生在具体教学中,实现从知识学习向素养形成的具体转变。基于此,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创新价值出发,结合教学问题,多角度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传承创新策略,实现最佳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为此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活动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内化德育与法治教育知识。笔者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将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探究活动教学在其课堂的实践策略,旨在促进我国初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应联系生活,关注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必然趋势,是教育主题的回归。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通过学习前置、对接生活、课后延伸等方式开展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A3):108-10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当前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与政治常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将有效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明事理、懂是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活动教学方法来推进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将有利于提高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法治理念以及道德观念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存在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传统的知识型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十分乏味和枯燥,而且在学 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更是难以 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理念的形成起到理想的指导作用。 对此,文章主要探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策 略,提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情境 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生活、丰富的学习活动等多种方式培 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其道德与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八个相统一"是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意义和现状出发,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践行"八个相统一"的具体策略,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1,(45):133-135
文章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转变滞后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激发思想道德情感""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激发学习的趣味性""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发挥榜样力量,坚定学生信念"。  相似文献   

20.
肖乐 《学苑教育》2020,(2):29-29
时下,"让学引思"已成为新课改的热门课题。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开展"让学引思"活动,又怎样将"让学引思"落实到主要的阅读教学之中呢?笔者在此试从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审析"课题探讨起,就如何巧借课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习课文,谈点滴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