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少儿图书推广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一:平面媒体书评 除了争取专家和权威人士撰写的书评在有国际影响、攸关图书销售行情的报纸上发表外,还提倡少儿图书由青少年们自己写书评,使图书有更为广阔的影响力,这种方法在少儿图书的宣传推广中特别有效.请书评专家全国巡回宣传,向读者和图书馆散发免费散页书评,利用图书护封、勒口、封底摘抄书评等等.在书评打开局势产生影响后,开始在同一报纸上刊登广告.  相似文献   

2.
建设专业书评系统提高图书利用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馆藏资源的大量增加,大学生在借阅活动中迫切需要专业类图书的推荐和评论意见作为参考,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一套资源多样化、内容层次化、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书评系统,在收集媒体及专家书评的同时,重点鼓励教师和学生读者参与书评活动,既加强互动又使书评更具有参考价值,促进"评"、"阅"循环,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图书评论工作中,书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出版社来说,如何组织这支队伍,并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书评队伍的多层次结构及其特点书评队伍应由以下四个层次的作者所组成:(1)专家、学者、名人(含著译者)作者群,这是书评的骨干力量;(2)编辑作者群(含报刊、电台的编辑记者),这是书评中的主导力量;(3)业余书评小组作者群,  相似文献   

4.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5.
这年头,赔本的事情是不大有人做的。我不认识书评刊物的会计师,无从知晓它们的经营情况;不过凭行情来揣摸,书评这桩事大抵是赚不了什么钱的。印“琼瑶”可以盖起大楼,卖“金庸”可以买来汽车,然而煞费苦心地编一本书评刊物,其结果往往令人心酸。不过,书评又的确是一项必要而且崇高的工作,有专家预测,在书籍的出版趋向饱和之后,将是书评的时代。可以说,书评刊物在今天受到一点冷遇,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在暂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奖”发奖大会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议于1988年9月14—15日在北京辽宁饭店隆重举行。来自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出版社代表、书评专家和骨干,以及在京的书评刊物代表共九十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  相似文献   

7.
四、图书宣传与推销活动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出版商不得不特别注意广告宣传和推销活动。用于宣传与推销的费用约占图书定价的10~15%。同时批发商、书店也要花相当多的经费做广告,以使出版商、书店和读者之间的图书信息保持最佳畅通状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书评活动,出版书评刊物请专家对新书发表评论,肯定图书的价值,是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了。因此出版商在出版一本新书后,总是用最快速度将书赠送给有关书评专家,并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些书评,美国一些最著名的报刊,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幸福》杂志、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1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他有关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受到出版界广泛好评、关注,对后人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编毕本期文稿,不禁有两点思索,愿提出与关心本刊的专家、学者和书评爱好者共勉。 第一点思索是,专著贵在创新,书评文章尤应着力评论专著的创新之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和经  相似文献   

10.
图书评论学是研究书评现象和书评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书评活动的历史、现状、书评现象的本质联系,书评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书评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狭义的书评学,专指书评理论,即理论书评学。广义的书评学,指与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理论书评学(书评学概论、比较书评学等),应用书评学(对书评实践和业务的研究)和历史书评学(中外书评事业史、书评家人物史  相似文献   

11.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12.
由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业余书评征文活动,经2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铁路总工会推荐,来稿共544篇,评奖办公室将来稿分送书评专家审读后进行初评,评出147篇,最后由评委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3篇。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来,中国出版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制,与此相对应,书评学与书评文化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动向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检索书评文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的书评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书评本体论问题进一步清晰,一些研究者以新视角对书评文化进行研究,网络书评、学术书评成为书评文化研究的新起点,等等。但是,书评历史的研究力度尚待加强,研究者对书评业面临的新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书评理论研究一直在书评实践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80年代初期,我国书评业刚刚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创伤,当时,对书评心怀余悸者有之,淡漠者有之。在这种情况下,书评界发出了一片“加强书评工作”的呼声,并对书评工作的意义和外国,尤其是美国和前苏联的书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介绍,从而澄清了对书评的一些混乱认识,迎来了80年代中期我国书评数量的辉煌;80年代中后期,针对书评质量较低、书评队伍不稳定等状况,书评界又着重对书评创作和书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90年代初,我国书评的质量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出版的不正之风、低劣出版物等的批评渐成气候,书评对出版物的社会控制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90年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仍要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书评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书评还只局限于少数专业书评人员和部分书评爱好者,以及受人之托应付差事者。参与书评活动的人确是面很窄。分析参与书评活动的人面窄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书评的路子窄,这主要反映在书评阵地太少上。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出版物和众多读者的国家,专门性书评刊物真是屈指可数。缺少相应的书评阵地,何以发展壮大书评队伍? 书评的形式,除了文字外,声、像书评几乎是很难见到,书评的形式也是一条窄路。怎样冲出窄路,走上宽阔的大路?这是发展书评事业的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炎龙  黎娟 《编辑之友》2011,(11):20-23
"书评"是书评学领域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概念,它是书评理论研究的基石,是一切书评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关系到书评事业的发展方向、途径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但迄今为止,书评界、出版界、新闻界、图书馆界等对书评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为各  相似文献   

17.
微博书评是随着微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书评形式。因为字数的限制,微博书评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特点。微博书评可以作为传统书评的重要补充,拉近书评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经过书评作者、大众媒体以及微博运营商的共同努力,微博书评有望成为一种被大众认可、欣赏并接受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18.
书评意义和书评职能、作用的研究,一直是我国书评界的研究热点。笔者曾的1982年至1991年3月我国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书评论文进行过一次统计分析,发现在这十年的书评研究中,关于“书评及书评工作的意义”的研究论文占了论文总数的13.02%,关于“书评性质和职能”的研究论文也占了13.02%。  相似文献   

19.
四、呼唤书评权威书评需要权威。书评权威不但能对图书的价值作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判断,还以其权威性影响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它依附的形式有二:一是权威书评报刊,像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英国的《泰吾士报·书评周刊》和《伦敦书评周刊》那样,他们褒扬的新书一定会在国内畅销,他们  相似文献   

20.
实话实说:书评的学风和文风伍杰从历史的角度看,目的可以说是现代书评的繁荣时期。改革开放伊始的70年代末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催残,书评事业尚处于四无一少的状况:无书评组织。无书评专业队伍,无固定的书评阵地,无书评理论研究,书评文章极少。1979年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