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著称的"唐宋变革说",以唐末五代为中世到近世的过渡期。但中世、近世及过渡期的划分,并没有突破王朝断限,对过渡期的起讫也存在不同意见,焦点在于不同领域的变革并非同时起步,更非同时完成。这些都涉及到唐宋历史发展的断裂与连续问题。唐代中叶是唐宋变革的起点,宋代是诸变革陆续完成乃至定型后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中唐啖助新《春秋》学,大约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成为主流的经学范式,其后的发展则是在此基础上新的起步。宋代的唐代文化接受史,展示了唐宋变革的具体历程及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2.
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必取之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标 《中国教育学刊》2007,(2):33-35,45
文化和制度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制度是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抓手,在社会变革中,一般是从制度建设着手,很少从文化建设起步。学校制度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取之径。要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制度规约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3.
李明华 《天中学刊》2010,25(3):76-78
刘尊明和甘松两位先生的<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尝试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的关系,在对唐宋词进行文化学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历时态描述与共时态观照相交错,既有理论阐释、审美观照,又有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颇具方法论的启示意义.该著作建构了一套历时态与共时态相交错、通过划分不同文化层次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唐宋词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正处于深刻社会变革和政治转型时期的中国,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努力显得格外迫切和需要.如何在变革中促使国家逐步走向"政治成熟",并在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国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构建和发展提供内在支撑,既关乎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更攸关中华民族可否复兴.  相似文献   

5.
家庭文化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着家庭文化的内涵、功能、特点、变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设路径等展开了广泛地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学界在阐释家庭文化内涵时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倾向;关于家庭文化功能、价值或意义的探讨比较深入和广泛,形成了内外两种基本视角;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家庭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关于我国家庭文化的变革历程,学界的兴趣主要集中于现当代;如何更好地建设家庭文化,学界一致认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时着手。相对于时代的要求而言,目前的研究仍显不够,表现为研究的层次比较低、重复现象严重、理论深度不够等,学界应加强实证性的、有可操作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1.学校文化变革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特色学校的形成必须以学校的特色文化为依托,创建学校的特色文化要正确认识特色文化与特色学校的相关内涵。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变革涉及两个方面,即科技变革和学校文化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宋赵郡文学文化资源丰富而重要,其整体上具有地域性、家族性,两者互为依凭。唐宋赵郡文士对唐诗发展、中外诗教以及自身创作影响深远。以滹沱河、太行山以及真定等为核心范围,逐渐形成典型别致的赵郡文学文化景观。"赞皇公李德裕"的系列平泉追忆、"赵郡苏轼"的数则经典称谓,带有浓郁的乡愁色彩,成为郡望文化传统的微型缩影。这些为赵郡一地赋予特别的文化因子和精神内涵,有助于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8.
理解当代学校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代中小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提出理解学校新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一是学校文化变革的"软""硬"转化,组织、制度等"硬要素"与文化、素质等"软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软要素"生成于"硬件"的变革过程之中,而"硬要素"需要"软要素"的滋养;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时""空"交叠,作为"时"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当代阐述与当下发展的物理与精神空间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量;三是学校文化提升的"显""隐"相生,显性因素是内含价值理念的表征和载体,隐性因素是文化建设着意改变或形成的因素,"校训"重述、整体渗透、反思重建和多维交融,是实现显隐因素互动相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4):23-24
中德两国的国民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价值的不同性。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核心价值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内涵层面。中国人的"和谐观",德国人的"自由平等观",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张謇教育思想为底色,从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三个方面整体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生文化,并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的过程中自觉传承,形成了"以生为大"的课程文化和"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大生文化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的血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11.
宋人对李白的认识和理解与唐人有较大差别.受唐人盛赞的李白在宋代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地位不高,颇受冷遇,多受贬抑.对前人的褒贬取舍正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原则,从唐人并尊李杜到宋人独尊杜甫,反映了唐宋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由唐入宋,中国古都实现了结构性转型。文章通过对唐长安、五代汴梁、北宋东京商业楼阁构成之比较分析,得出了这个结构性转型是“立体的”推论。通过这样的工作,笔者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在相关研究中的不足,进而丰富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马球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尽管宋代以后此项运动逐渐消亡,现代马球运动则完全传自西方,但不能说宋代以后马球就未有发展,而是渐次衰落。从《全宋诗》及其它宋代史料的解读,可以看出,宋代马球在许多方面,都有较之前代而发展进步之处。这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自身发展的逻辑。明清之际中国马球的消亡,则有其历史文化和具体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文学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出现了众多的大家和杰出的作品。究其原因,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文学底蕴的深厚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基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了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众多又各具风采的文学家族使创作队伍规模壮大;文坛领袖的提拔、引导提升了河南作家的地位与创作水准。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唐代补亡诗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明确历史记载某些作品曾经存在但现已亡佚,诗人据相关记载所创作的诗,如元结《补乐歌十首》等;第二类为没有记载但诗人认为应该有但已亡佚,为此而创作的,如李贺《还自会稽歌》。两类诗歌相比较,前一类主体为四言,所本主要为《诗经》,明显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艺术性普遍不高,但自有其认识作用。第二类中亡佚诗的时代距诗人所处时代较近,诗句可五七言自由运用,而且与自己情感有相契合之处,个人特色突出,艺术性明显高于前一类。两类诗都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天台遇仙故事共同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意象———桃源意象。到了唐宋时代,词人们广泛运用这一意象来描摹自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桃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美丽的神仙传说与唐宋词人特有的缠绵细致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这一意象散发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南朝咏物诗对唐代咏物诗影响深远。后者能够“擅其美”,离不开对前者的题材、创作方式、注重“形似”的艺术追求以及形式华美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南朝咏物诗为中国古代诗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唐代士大夫旅游之风盛行,诗文里也多涉及旅游,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著名。文章以柳宗元的诗文作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对唐代士大夫实际旅游景点的选择、旅游的食宿、旅游的交通工具、游伴与娱乐等方面的考察,展现出旅游活动的实态,进而说明旅游在唐人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