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佛教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渗透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儒学、道教等对中国佛教人文关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基本立场:人文关怀的融摄贯通。  相似文献   

2.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亦仙亦凡:唐传奇小说女性形象审美特征的道教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小说中亦仙亦凡的女性形象的底蕴是道教,超凡脱俗、精妙绝伦的美貌与道教的尊崇女性、神仙观念相联系,识见卓越的女性反映出道教对女性才华与作用的重视,道教诡谲的奇行异术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唐传奇小说中女性形象与正统的道德伦理相符合的色彩,则显示出道教的立足现实、重视感性生活的宗教特质。  相似文献   

4.
陆西星为明代著名的道士,道教内丹东派的创始人。他生活的时期是晚期内丹学的发端期,内丹学的大量细节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讨论;许多内丹理论家援引儒释的思想来充实他们的内丹理论,大量儒释思想融入道教。陆西星的三教合一思想,从一个侧面揭示明代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深度融合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教以天书神授,创教立说,为维护其神仙信仰,使用符策云篆等神秘的符号来表达其宗教思想。今在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一组镇墓碑,向大家展示了道教神秘的文字与咒语。本文通过其与道经内容的对照比较,确定刘六一娘镇墓碑的出处与内容,进一步阐释镇墓碑中天书云篆的汉字译文,揭示道教为维护信仰而创造的神秘面纱,分析道教斋醮仪式与当时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直观展示道教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隋唐以来道教成仙观念和修炼方式的发展变化情况,以为元代净明道之出现乃是宋元道教入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者还考察了元代净明道团对传统道教成仙信仰的改造情况,并从中得出了一些有关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展进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孟秋时祭在先秦时期便已施行,中元节源于汉末道教"三官信仰",盂兰盆节脱胎于儒家宗法伦理和道教荐拔观念。三教交流以魏晋为起点,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尝秋、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学术思想三足鼎立。宋明时,三教理论实现深层次高度合流,理学出现,此后,佛道成为附庸渐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9.
清静是《道德经》的重要范畴,也是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修道思想之一。五斗米道的教义经典《老子想尔注》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清静学说,并将《太平经》的清静修道思想一以贯之,以"清静"为基本教义,它体现在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意志,道教俗世生活的戒律,道教修持方法与原则三个方面。《想尔注》重视清静之说并树立为宗教教义的做法对后来道教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诗僧诗作中,存在着数量颇多的与道教有关的作品。这些涉道诗的创作,反映了中晚唐僧人和道士交游之频繁和深入。当时不少僧人和道士结为好友,甚至成为莫逆之交,彼此和诗论道,且开始主动关注对方教理及修炼方式,反映了中晚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从诗僧涉道诗作看,僧人对道教多持欣赏的态度,僧人艳羡道士炼丹成仙,使其自身接受道教影响,开始出现阅读道教典籍,并兼修道教方术的现象。道教对禅宗的这些影响促进了禅宗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承有赖于于书籍的保护,古代书籍能够流传下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抄,一种是刻本。在道教文化研究中,我们的视角多集中在研究抄本和刻本本身,而对印经院的研究相对缺乏。二仙庵印经院,作为川西较为有名的道教印经院,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印行了诸多道教经书,对道教文化及巴蜀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戏剧演出常常与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很多具有深厚宗教色彩的戏俗.本文考察福建莆仙戏的破台仪式,探究其与道教思想的不解之缘,并揭示其习俗化表演与道教净坛仪式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抟、张守真事迹考唐代剑一、陈抟籍贯陈抟(871-989)是唐末宋初时道教的重要人物。他传授的《先天图》对邵雍的先天象数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日本学者竺沙雅章称"他可谓是宋学的始祖人物""。在道教史上,陈抟以惊人的睡功名扬海宇,被...  相似文献   

14.
对于宗教信仰的研究可以有种种方法,过去大体偏重于对宗教信仰及其在上层文化圈的影响的整体性分析,而较为忽视其在民间的传播与变异,尤其缺乏对区域性信仰的细致的个案研究。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与传统的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流传在闽、台、浙一带的陈靖姑传奇及信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了这一信仰的发生、传播、文字资料、建筑遗存及其对该社区直至当代的生活与习俗的影响,并指出了这一信仰与道教的渊源有关系其对道教内容的适应性整合。  相似文献   

15.
道教从创立以来,一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更是如此。所以,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长,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16.
汉画中反映道教教义教理的图像、文字是我国宗教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凡的内质在赢得世人惊羡目光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持久关注。汉画不仅以大量的道教仙圣形象来象征修道的终极目标,而且还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示了具体的修仙方法。从道教的形神观和性命观来看,汉画对于身心关系的表现以及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探索,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对之进行深入的开掘和阐扬,对于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修身养性和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屋山作为天下第一洞天而闻名于世。唐代中期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玉真公主是王屋山道教兴起的核心人物,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极大提升了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后世道士对于司马承祯的不断强调使王屋山道教传统最终形成。金元新道教的复兴即以唐宋的道教传统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曲彦斌 《寻根》2022,(5):133-139
<正>以往,曾关注过道家文化与道教,写过《道教与民间文化》之类文章,也在多部书中专门论及,如《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一书中卷《从隐语行话考察、透析社会》第五章《社会杂流切口》,论及由于道教本即生长于汉语言文化环境之中,又与民间社会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或此即其接受民间文化影响乃至隐语行话语俗的根本机缘和“先天性”条件吧。据所见材料,道士中隐语行话颇多。而且,设计了中华书局锦语文化博物馆的《中国道教语言文化双葩:道书隐语与符·天书》单元。  相似文献   

19.
生活于中国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人民善于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如喜马拉雅周边的巫术、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印度婆罗门教、古波斯文化……  相似文献   

20.
道教音乐研究是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分支,也是道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道教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道教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与道教活动和道教内容相关的仪式音乐和非仪式音乐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发生与发展规律,音乐类别与形态特征,传承与传播方式及其与道教仪式关系的边缘学科。 作为科学的道教音乐研究,至今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此项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却是以调查、搜集、整理我国各地区传承的道教音乐为起点而逐渐发展成熟的。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早在本世纪20年代时,我国民族音乐学家郑觐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