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政产学研"合作主要强调人类行动者及其组织的作用。在行动者网络理论模式下,对"用户"行动者的发现和对非人行动者的重视,使得"政产学研"合作被拓展为"政产学研用物"合作。因为缺失农民行动者的参与和缺乏育种材料,超级稻品种"G"的技术研发行动者网络被证明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研究揭示,组建行动者网络要尽可能发现行动者,重视非人行动者的作用,同时要考虑行动者的主张和需求。  相似文献   

2.
对产学研以及"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及内涵进行了阐述。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进行总结和实践探索,得到的一些成果作为"政产学研用"的案例,以提供给其他地方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和研究,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根据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经验,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李阳  原长弘  王涛  陈志强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44-1757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尽管学术界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未能充分揭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本文基于对同方威视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单案例研究,剖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4个关键要素,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揭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对提高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绩效,实现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以"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主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及来自全国产学研界第一线的千余名代表汇聚一堂,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产学研、政金介、商媒用协同创新经验,希望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和引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0,(6)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在行业企业发展中发挥关键的支持作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同样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一条值得关注途径,但当前对种模式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基于中原经济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现状,应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实施"卓越计划"必须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为目的,分析研究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指出要注重培育企业合作动力、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厘清政校企合作中三方职能,不断提高政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以构建三维螺旋模型作为政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院士工作站作为院士及其团队与建站主体合作的创新平台,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在对其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政产学研用"是在"产学研"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创新体系,其更加突出了政府机构与实际用户市场在科技创新发展上的作用,通过市场的需求刺激与政府的政策助力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本文将针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结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纷纷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吸纳互补性知识资源。然而,如何开展创新合作才能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基于268家高技术企业调研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索创新生态系统合作模式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是多种合作模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等效结果;存在3种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的组态,分别为政产融驱动型、政用产学研驱动型与产学研用融驱动型,3种组态间存在重叠和替代关系,存在一种实现非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的组态。研究结果从因果非对称性角度推动知识管理研究由单维视角逐渐转向多维整体视角,为企业选择创新生态系统合作模式以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维立体化设计,构建新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突出核心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培育卓越人才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准确定位设计目标,遵循公平性、合法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凝炼优化建设方案,组织规划运行机制,保证执行效果,使新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的三个向度形成合力,加强多层次多要素结构的联动。  相似文献   

13.
玉苗 《学会》2013,(10):24-33
受内外环境的制约,中国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其成长和壮大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目前,各地广泛兴起的“政社合作”模式大都以纯粹新办的民间支持性公益组织为综合培育的主体,这些新创办的民间支持性公益组织也面临合法性、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瓶颈,影响了草根公益组织的培育效果.而以具有一定规模、资源充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运作成熟、管理规范、理念先进的公募基金会作为“政社合作”模式的媒介可以充分地利用其“官民二重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建民间支持性公益组织的不足,提高草根公益组织培育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政社合作”模式,我们称之为“准政社合作”.“准政社合作”培育模式具有过渡色彩,可以作为“政社合作”模式的有益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益环境的改善以及来自民间的支持性公益组织的成熟,公募基金会逐渐去行政化和社会化并向资助型转型,“准政社合作”培育模式可能会逐渐向“政社合作”演变.  相似文献   

14.
徐珂秾  史厚河  牛祯 《科技风》2023,(14):90-9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有效地整合了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市场用户等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配合,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本文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产生背景、概念定义和具体案例出发,对信阳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信阳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的发展现状,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合作主体的特征,探讨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协作过程方面存在成效不足、成果转化率偏低、企业缺乏动力、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法律不健全、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等问题;主体差异方面存在能力和结构不匹配、诉求相互冲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15)
通过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近五年来发展现状的描述,在分析影响产业创新发展的要素后,提出了三个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即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政产学研用金"结合内外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以及技术移植创新发展模式,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理论的指导,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寻找合适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实施“卓越计划”必须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针对当前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为目的,分析研究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指出要注重培育企业合作动力、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厘清政校企合作中三方职能,不断提高政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以构建三维螺旋模型作为政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的汽车总线项目,本文运用单案例研究探究了该项目如何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揭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了协同创新成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4个关键点,并进一步探究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可持续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杨爱群  朱霞 《科技广场》2013,(7):209-214
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由原先单一的工作技能向更高的综合素质转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苏州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应着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根据学生特质,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产学研用合作的方式,制订教学计划,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优化学生个性和学术品质,多元化、多角度考评学生,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合作机制,激发产学研用各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强调产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面向产业的需求,形成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的一体化系统。"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与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存在内在关联。河南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施工作还存在不足,与"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推进还存在很多差距。需要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策略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