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次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就历史而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实际上是40多年,好比是人到中年.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去的20年或过去的40年时,我们应当更多地去思考今后的路如何走,而不是仅仅沉浸在对往日成就的回忆中.往日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成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新的历史则要我们去开拓创造.因此,这次会议应当既回忆,又思考,在回忆的基础上思考,要争取为今后20年提出带有方向性的意见,这个会才不算白开.  相似文献   

2.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3.
编译纪录片最起码的要求是让中国观众能看懂。而实际上,如果要求仅止于此,那成品将可能会惨不忍睹。因此.编译纪录片的工作应当远不止于此。由于国外纪录片在我们的屏幕上播出的窗口一般是一个固定时间段,或者是一个栏目,因此纪录片在栏目的编辑手中首先只是一部素材,它必须在播出时达到我们播出窗口或栏目的要求和需要,并被加以这个时间段或这个栏目的包装。也就是说,在播出前要经过编辑的手使之符合我们的电视所要求的播出口径和水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和纪录的使命等,本刊将在第七、八期,连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和相关文章,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等,本期将继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应启明 《视听界》2008,(1):31-32
纪录片在中国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纪录片有价值但没市场,是个亏本的买卖。除非有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否则中国纪录片创作难以为继。纪录片究竟有没有市场?如果有如何走?纪录片专业频道能否依赖市场得以生存、发展?当我和我的同事一起经营和管理上海纪实频道时,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思考,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8.
影响中国纪录片现代化进程三大因素的理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 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因素,而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界对此尚未作出明晰的甄别和理性的判断。本文旨在对这三大因素作理性上的思考与分析,使我们对纪录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今后中国纪录片的选材、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总结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希望塑造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少应当是一个负责任的、遵守国际公认规则的、充满机会的大国。因此,凡是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的,都应当是我们在从事对外成就报道时重点要把握的题材。 题材的把握 从实际报道的内容来说,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搞改革开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  相似文献   

10.
吴宇华 《视听界》2006,(1):93-95
中国电视纪录片脱胎于电影纪录片,发轫于中国电视开播之时,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在电视艺领域内,这类体裁的应用较少且成就不大,究其原因,是人们在重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落入了盲目追求纯客观记录,反对任何艺术形式参与的自然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影片形式.纪录片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部影片《工厂的大门》。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纪录片工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烩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中国的纪录片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还谈不上真正的创作.只是一些较零散的素材,但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今天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历史成为一种记忆,当记忆被淡忘,历史文献片的作用就是,打开尘封在时间隧道深处的记忆,让历史从中走出来,生动鲜活地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展现给今天的观众,从而能给观众一个或者多个审视历史的角度,进而让观众形象地了解历史、获得感知。历史文献片,当然首先要重“史”,但是,在厚重广阔辽远的历史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史之“魂”。而如何去把握这史之“魂”,如何使史之“魂”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放射出五彩缤纷的灵光,则是我们这些纪录片工作者所应当牢记不忘并孜孜以求的要务。2005年,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江鸣 《传媒观察》2003,(6):55-56
纪录是一种态度 什么是纪录片?我们要做什么样的纪录片?我们已经做出了什么样的纪录片?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尽一致,但都不难回答。我们可以说,纪录片是感性的,也可说是理性的,它总在事实中发现和寻找真理。20年来,纪录片用影像手段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个片断,虽然并不完整,但都贯穿了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不否认,纪录片是个人的,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表达着个人的独立的观点和审美情趣,但我们必须强调,它又是社会的,理应承载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对公众负有更多的  相似文献   

14.
编译纪录片最起码的要求是让中国观众能看懂。而实际上,如果要求仅止于此,那成品将可能会惨不忍睹。因此,编译纪录片的工作应当远不止于此。由于国外纪录片在我们的屏幕上播出的窗口一般是一个固定时间段;或者是一个栏目,因此纪录片在栏目的编辑手中首先只是一部素材,它必须在播出时达到我们播出窗口或栏目的要求和需要,并被加以这个时间段或这个栏目的包装。也就是说,在播出前要经过编辑的手使之符合我们的电视所要求的播出口径和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如果一部纪录片是在栏目中播出的话,纪录片编译与栏目编辑是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的机制正在经历一次变革,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市场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中国纪录片,一方面需要对以往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另一方面,纪录片又要探寻新的创作模式,去适应频道的专业化(开播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办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的频道化和栏目化播出,将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一段时期内,纪录片将远离纯艺术的形态。前几年,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努力坚持个性化的创作,不仅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且也在追求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充分个性…  相似文献   

16.
冷凇 《声屏世界》2004,(10):55-56
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哪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得头破血流。纪录片形式传人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老编辑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前,也不知何种机缘,我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出版社的首任总编兼社长。我的编辑出版经历不深,只在20世纪50年代初,做过一份名叫《历史教学》月刊的轮值责任编辑。这次上任以前,我思考、回忆了好几天。当时校长亲自送我赴任,我在全体人员会上发表了“施政演说”,提了几点要求,也作了一些承诺。直到现在,还依稀记得大要,冒昧地和年轻一代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8.
张健 《出版参考》2008,(5):33-34
好像是瞬间的事.中国话剧就走过了百年。 “历史”两个字,真的是无情。对于魂牵梦绕的舞台.舞台上演的每一幕.还没待我们去品味或回忆.就走了过去.不再回来……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中国正式加入WTO。在新的一年里,有关入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论已不重要了,新闻工作者应当切实关注和思考的,是入世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去适应变化的世界,使我们民族能够顺利完成这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跃。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思想观念上加入WTO。思想观念“入世”其意义何在呢?中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从功能出发,去规划我们的战略思考,去发现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我以为这次刊博会把创新作为主题,对于期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期刊的出版形式不算古老,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版其实是以图书的形式出现的。期刊的面世一开始就与创新紧密相连,它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杠杆。应当充分把握和准确认识期刊的社会功能。期刊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诸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知识功能和信息功能的作用,应当找准定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