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的教学刚进入质疑探究环节,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围绕“以城易璧”展开,但文巾有两处好像有意把“城”说成了“都”。一处是蔺相如拿着璧斜看着柱子准备击柱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一处是蔺相如“归璧于赵”后在秦廷上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这两处所说“都”与其他地方所用的“城”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
刘先军 《湖南教育》2002,(17):37-37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赏析一二。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4.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5.
吕志峰 《语文学习》2010,(1):43-43,46
问:《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对“急人之困”之“急”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着急”,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急”,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教材将“加胜于赵”解释为“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我认为这句话的注释不妥,具体表现在“胜”在这里不是作名词,而是作动词。  相似文献   

8.
说“舍人”     
如中学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舍人”一词, ①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4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其文有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课文注释云:“【因宾客】由宾客(做引导)。宾客,指门客。”实则有误。  相似文献   

10.
这两天进入语文必修四的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我们高一备课纽决定优先学习文言文即第四单元。第一课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有言:“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读到这里,想起几年前存疑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了博客,便晒出来请教方家。这个问题是关于“介”的。  相似文献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个提议弄得赵国君臣焦头烂额。左右为难——既舍不得美玉,又不想逆强秦之欢。此时赵宦者令缪贤的一番推荐,把蔺相如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仿佛赵国的生死存亡都系于这一名不见经传的舍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隆重登场了。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了“渑池会”的前因后果及全过程。席间有“赵王鼓瑟”、“秦王击瓴”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很值得探究。从当时的背景看,“鼓瑟”“击瓴”绝非“以相娱乐”,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嘲弄,当有其特定的隐含之义。笔认为:“赵王鼓瑟”、“秦王击瓴”是“渑池会”秦赵斗智的高潮表现,是通过“鼓瑟”、“击瓴”表达了在外交场合中当说而义不能直陈的内容,是一种外交辞令的委婉暗示和隐谐。  相似文献   

13.
[教学片段]执教 《廉颇蔺相如列传》到第二课时,我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是一个的人,从地方可以读出”的句式评价文中人物。一位姓羊的女生提出了令大家都出乎意料的看法:“我认为蔺相如根本就不是大家认定的那样有勇有谋、不畏强权、顾全大局的人。理由有三:首先,蔺相如表面看似‘有勇有谋’,  相似文献   

14.
谈谈古代的“尚右”和“虚左”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高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蔺相如自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则不服气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可见,“右”...  相似文献   

15.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蔺相如,为何标题中廉颇却放在蔺相如前面?这个问题问得好。《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确实是与众不同。《史记》中,合记的列传不少,如《管婴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一般是按照标题顺序,前者为先,后者排后,分别介绍。列在前面的,其历史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却别出心裁,在文章开始对廉蔺同时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这些介绍中,廉详而蔺略,透…  相似文献   

16.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于大处运笔酣畅,同时在细微之处也极显匠心。如“度”(du幃)字,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对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度”得机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节中显示了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和极强的预见性。这可以从课文里的两句话中的“度”字体现出来: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实不可得”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蔺相如审时度势,根据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轻率态度,立即预见到秦王答应给赵国的城池乃是一句空话,才提出斋戒五日的要求,以拖延时间,为下一步动作留出余地。当秦王…  相似文献   

19.
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全盘否定,并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氏认为:“(赵)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又说“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还亲自设计了一场献璧后秦不予赵城,蔺相如慷慨陈词以死力争的情景,并说“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最后,王氏以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大智大勇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