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李瑛 《科教文汇》2009,(26):270-270
色彩是人类视觉感知的重要要素,它不单单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反射的光波,还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可以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使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本篇论文将主要探讨新印象主义对现代设计色彩的影响,从而将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连为一体,真正体现绘画与设计本为一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王倩 《科教文汇》2011,(20):41-41,48
科学幻想画简称科幻画.是少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有着独特的思维创意,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畅想、展望.是少儿在已掌握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应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绘制的且具科学性、创造性的平面绘画作品.是科学艺术星空中的璀璨新星。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艺术与科学的出发点是共同的,二者都在不断寻求人类摆脱愚昧和黑暗,争取文明、进步和人类福祉。然而,虽然双方互有启发和补充,但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实际情况看,科学之于艺术的影响似乎更为明显。科学技术从科学观念、科学原理、具体的技术进步等各方面对艺术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丽 《世界发明》2009,(11):18-19
历史上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化。就像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20世纪,图像技术则改变了艺术语言的诠释方式。20世纪80年代,多媒体互动的艺术作品突破了艺术实践、展览方式和体验艺术的边界,人们因此从被动旁观的角色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雕塑艺术占有显著地位。雕塑艺术的发展史,是和人类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史紧密相连的。每个民族创造灿烂的科学与文化的同时电都创造了辉煌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仓姆啦 《科教文汇》2011,(25):146-147
上个世纪藏族现代画家安多强巴倡导并实践了多元化的绘画风格,他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佛教题材之外,同时也致力于日常生活题材的艺术表现。一方面,安多强巴将佛教题材平易化,以多样化的绘画表现手法阐释了藏族艺术的内涵。另一方面他也将世俗人间的题材陌生化,以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角度特殊的绘画作品观照自然及社会万象。安多强巴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和艺术理念等对当代的藏族绘画依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张朝栓 《百科知识》2023,(27):89-90
<正>从围棋界诞生的Alpha-Go,到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的“AI(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关于机器能否取代人类的话题热度从未减退。随着AI技术的逐步成熟,AI绘画也逐渐走入了大家的生活甚至深入艺术学科的教学。AI绘画从之前的生成拼接画,进化到与人类插画师的作品不分伯仲,由此也带给数字艺术教学新的思考与行动。而今,基于规则的图像生成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的AI绘画技术已经进入学校艺术学科,引发了师生对于AI是否会代替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对于艺术专业的就业是否产生影响等问题的讨论和担心。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人眼里,达·芬奇只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但实际上,达·芬奇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研究的领域涉及绘画、雕塑、工程学、建筑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哲学等方面,并在所有这些领域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达·芬奇的关于艺术、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由于人文精神的过早觉醒,又因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禅文化"思想影响下的文人都追求一种宁静恬适的艺术情趣和一种平淡朴素的艺术情调,并把这种情趣和情调带到生活中,使生活艺术化.每当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望迭,胜衰之变也常会体现在绘画艺术的题材上,而禅道的盛行要求画面之笔墨简而淡、寄托物象、抒写意绪.日本画家在学习中国绘画艺术时,对汉学、汉诗、中国绘画理论都下过一番功夫,不仅能充分理解中国明清、中国绘画艺术之要谛,更能在消化日本古典艺术的基础上充实其精神和技法,因而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本文试对"禅文化"下的中日绘画艺术进行了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贾科梅第绘画的线性结构与绘画精神以及自我绘画创作之间的关系。其绘画之中所使用的绘画语言(如距离、幻象、空间推移等)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类本身内心世界的恐惧、孤独、陌生、迷惑等心理状态。通过哲学家萨特对贾科梅第绘画的独到见解来剖析其绘画创作的本质。然后透过贾科梅第的绘画现象来阐述自己对绘画的艺术观点——从人类的本性出发,把贾科梅第绘画的线性结构运用到画面当中,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创作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郝励 《科教文汇》2007,(1X):184-185
中国文化由于人文精神的过早觉醒,又因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禅文化”思想影响下的文人都追求一种宁静恬适的艺术情趣和一种平淡朴素的艺术情调,并把这种情趣和情调带到生活中,使生活艺术化。每当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望迭,胜袁之变也常会体现在绘画艺术的题材上,而禅道的盛行要求画面之笔墨简而淡、寄托物象、抒写意绪。日本画家在学习中国绘画艺术时,对汉学、汉诗、中国绘画理论都下过一番功夫,不仅能充分理解中国明清、中国绘画艺术之要谛,更能在消化日本古典艺术的基础上充实其精神和技法,因而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本文试对“禅文化”下的中日绘画艺术进行了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2.
究竟是料学属于艺术,还是艺术属于科学?科学与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他们相互依存地诞生。科学发明不断改善着人类的生存面貌,艺术则在发展分化中展现出独特个性,记录者人们的喜、怒、哀、乐,激发着人们对希望、幸福的向往和对生存的进取。艺术需要科学的温床,科学需要艺术的滋养,真正的科学家和严肃的艺术家是同一个创造家。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实用艺术的装饰绘画,在具备审美性的基础上还兼具社会功能性,这就决定了装饰绘画的创作应适应其所依托的客体对象的要求.而作为创作装饰绘画的构图,就更应该遵循这一法则.本文试图从装饰绘画构图的形式、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该如何在装饰绘画中进行科学、艺术的构图.  相似文献   

14.
各种艺术均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而存在,现代装饰绘画相对于写实绘画而存在,有其自己的艺术语言特征。它的语言特征有别于写实性绘画的"科学的再现",在多元的观念下,以意象造型观念观照世界,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为其思维方法的特征,以多种材料技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段来表达内心对世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张豫 《科教文汇》2008,(3):193-194
塞尚是现代艺术的拓荒者,是他创造发掘了绘画艺术的新大陆,他的绘画一直影响了西方近百年来的现代美术。塞尚的“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和“几何构成方式”的创新理论,推动了欧洲的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对现代绘画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而他不愧被人们称之为“现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16.
摄影与绘画是当代平面艺术的两大主要门类,绘画有着上千年的成熟发展历史,摄影虽然是门年轻的艺术形式,因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其发展和普及势头甚至超过了传统绘画艺术。在信息与科技时代,一切事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相互碰撞、交融,我们把这两大艺术形式拿出来分析当代艺术的交融与发展,以期在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上对摄影与绘画的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董安治 《科教文汇》2007,(8S):191-192
作为实用艺术的装饰绘画,在具备审美性的基础上还兼具社会功能性,这就决定了装饰绘画的创作应适应其所依托的客体对象的要求。而作为创作装饰绘画的构图,就更应该遵循这一法则。本文试图从装饰绘画构图的形式、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该如何在装饰绘画中进行科学、艺术的构图。  相似文献   

18.
彭耀军 《科学中国人》2014,(2S):107-107
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美术绘画教学,绘画艺术的关键是美术绘画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美术绘画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美术绘画技能和思维的形成关键期,绘画创作课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现与创造能力的途径,又是对学生能力素质及课堂教学的全面考察。中等职业学校的绘画创作课应通过对学生绘画创作能力和现状深入分析,在创作课题材、教学特点和形式上进行探讨和改善,在提升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9.
裘德燕  谭细雄 《科教文汇》2008,(30):258-258
绘画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媒介,它顺应整个时代的变革而随之发生改变。在当代作为视觉艺术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影像多媒体、装置、摄影、行为表演、网络艺术等诸多的艺术形式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一年的绘画在各国际大展中的比例的日渐减少,在国内的重要的实验、前卫的艺术展览中的比例也是少之双又少。它在当代艺术舞台的表现越来处于劣势,甚至有走至边缘的危险。我认为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以往有着无尚荣耀的架上绘画真的走到尽头。绘画艺术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装饰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给了我们视觉美感,具有审美超越性,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净化。它是人类发展史中最普遍的艺术现象,以独特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生活中美的需求。装饰艺术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既涉及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领域,又涉及建筑、广告、工业造型、服装等工艺设计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中传达着视觉上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