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紫孜妮楂》是彝族经典宗教经籍,《巫师鬼女》是基诺族巫师重要的经书。同为宗教文学中人鬼相恋的叙事文本,对于人鬼恋的态度,《紫孜妮楂》中是否定的,彝族人要驱鬼、赶鬼;《巫师鬼女》中是肯定的,承认人鬼的结合。本文试从两个文本的情节结构方面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并从彝族和基诺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爱情婚姻观、宗教观等方面分析造成对人鬼恋不同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毕摩是在彝族社会中比较受人尊重的宗教职业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认识彝文,有经书和历史、医药、历法、天文、地理等其它各方面的彝文书籍,因此,毕摩不仅是宗教职业者,而且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发明、创造、继承、发展和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毕摩的职业是子承父业,少数有在本家支成员内传承的情况。毕摩的主要职业是为彝族信教群众安灵、送灵、做道场、招魂、占卜和咒鬼等。  相似文献   

3.
把羌族和彝族放在一起研究,其一是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渊源与遗留,如祖先同源,服饰图纹和符号相似,语言、姓氏、婚姻、丧葬、习俗等方面相近或相同。其二是羌彝两族在宗教方面具有相同的信仰与崇拜,且两者都属于原生性宗教,作为沟通人与鬼神之间的使者——释比和毕摩有相似性;释比经咒与毕摩经咒在内容上有着诸多相同性,并反映出共同的思想观念。对羌彝丧葬经咒的比较研究,充分印证了羌彝两族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并进一步论证了羌彝经咒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彝语称祭司为“毕摩”,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在彝族聚居的甘孜州九龙县和泸定县都有毕摩居住,并且开展正常的宗教职业活动。毕摩不仅是宗教神职人员,而且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毕摩不但精通彝文,收藏了大量的经书,而且还收藏了大量的有关彝族天文、地理、历史、历法、医药、美术等方面的书籍。毕摩是彝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他们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同时毕摩阶层也热情为信教群众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6.
中国彝族在方国时代已经建立了毕摩制度,其宗教信仰形成了“国家—民族宗教”的一种特殊形态——彝族社会“宗法性传统宗教”,即“毕摩教”.贵州省黔西县彝族属于彝族六祖分支后默部的后裔,黔西地方属于默部建立的水西政权故地.自清朝改土归流三百多年来,黔西彝族经历了“礼崩→俗变→言改”的文化变迁,黔西毕摩的传承方式也出现了变异.只有“重拾母语”和“抵达翁靡”才能使黔西彝族在路径和观念上具有与文化传统接轨的可能,也只有“重拾母语”和“举办毕吐”才会让黔西彝族毕摩获得继续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奚婆”是元、明时期从事彝族原始宗教活动的人员。元、明、清初,“奚婆”沿变为专司宗教职事的“毕摩”和从事巫术活动的“苏尼”。对比研究后本文认为,对彝族“毕摩”的界定与诠释宜选用宗教色彩较明显的术语“祭司”而不应采用迷信色彩较浓厚的“巫师”。  相似文献   

8.
毕摩文化与彝族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原始宗教即毕摩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属于本土民族信仰的宗教。毕摩教对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礼仪、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被称之为“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生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样式,毕摩绘画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拟从毕摩绘画的起源、毕摩的根本职能、毕摩绘画的内容、彝人原始宗教同外来宗教相通相融四个方面来理解毕摩绘画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彝族宗教研究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取得新的拓展。诸多研究运用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对彝族宗教予以解读。其中的研究重点体现在原生宗教及崇拜、毕摩文化、宗教仪式、宗教与社会发展、民族间宗教的比较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大体奠定了未来彝族宗教研究的范畴和走向。彝族宗教研究在宗教民族志书写、国际萨满研究理论的借鉴等方面仍有诸多待提升的学术之点。  相似文献   

11.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是各地彝族人民的精神依托,也是祖国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广西,彝族人口不多,居住也比较分散,但毕摩文化的影响仍然相当深远,不仅彝族同胞信奉自己祖先创建,并世代传吟毕摩经,而且彝族住地周围的壮、汉、苗、瑶、仡佬等各族人民,也对毕摩文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和尊从的态度。毕摩文化牵动着岭南西路彝区民俗民风,促成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激励着彝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舞世代彝族人民战胜强敌和自然灾害。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广西彝区,毕摩文化亦呈现淡化和消失的趋势。抢救和保护广西彝族毕摩文化,同样是彝区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彝族同胞,都应该以这一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已任,认真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具体说,一要注意保护毕摩文化的形成条件和生态环境;二要注意培养毕摩的后继人;三要加强发掘、整理和研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四要与旅游事业联系起来,促进经济生产和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彝族毕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毕摩场域是彝族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场域,具有自身独特的运作逻辑、规则、特征及其效果.全面理解和把握毕摩场域的意涵,有助于对彝族毕摩进行一种新视角的诠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杨丹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35-41
作为彝族核心文化的毕摩文化,由于受教育普及、经济发展、旅游业兴起以及文化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毕摩文化传承的土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毕摩生存的环境受到威胁,毕摩文化正不断淡化、断层和消失.要使毕摩文化能继续发展和传承,需要在培养学徒、营造生境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毕摩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彝族古代发明有文字,贵州的阿哲家族以世袭方式统治西部地区长达1474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制度。特殊的历史文化对贵州彝族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构成了彝文文学、彝族文艺理论、家族文学、毕摩文学、碑刻文学的个性特征;民间口头文学早于文字文学、彝文文学早于汉文文学、文学作品早于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彝族歌谣习俗最有效的养成机制,在于彝族民间普遍存在的歌诗传统。彝族民间各种大小仪式歌诗活动,滋养了其经籍诗歌文化。口头歌谣和书写诗歌,二者有效互动,孕育了彝族民间歌诗传统,促进了其诗歌的兴盛和蓬勃。彝族民间歌谣、诗化经唱、毕摩诗教以及诗论,四位一体地建构了彝族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指路经》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一部毕摩经籍,具有潜在的文化研究价值。一方面它凝聚了族群的历史记忆,构建了一个想像空间;其次,《指路经》体现了彝族先民独特的人文世界观和宗教观;同时它在语言文学上也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彝族史诗<梅葛>是纪实性的创世史诗,是彝族毕摩口传的经典,它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实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相似文献   

18.
彝族土主崇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土主崇拜是宗族制发展的产物,其前身是山神崇拜,南诏时期发展到土主偶像崇拜阶段,加之受释道文化的影响,彝族土主崇拜更加多元化。彝族土主崇拜具有庇佑人畜平安、注册人畜灵魂、主管风雨五谷、毕摩护法神、神判等职能。囊括了彝族生殖崇拜、图腾与祖先相迭的复合文化以及释道文化影响下的人为宗教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