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英惠 《职业技术》2006,(21):29-29
在职场里,有人奉行不是英雄就是狗熊的原则,这样的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为什么有的人“英雄情结”非常突出?这种情结又对他们有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2.
号称“恶魔派宗主”的拜伦因其童年深刻的自卑情结和英雄崇拜,渴望一种英雄的气质和品格。布鲁诺的英雄热情的道德理想在其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而自由主义、撒旦主义与强力意志互相结合,构成了其英雄主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具有英雄热情的拜伦同其诗歌中的人物一样充满了矛盾而复杂的臣索:既带有个人主义又带有人道主义,既有撒旦精神又有博爱思想,使拜伦的人生与个性充满了传奇性、浪漫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屈原向来以爱国诗人著称,他的爱国精神也被一代代传承,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也流露出明显的爱国思想。屈原和李贺都是当时君主的同姓宗族,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宗国情结。此外,他们的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乡土之恋、渴望为国效力以及对英雄的歌颂等方面。由于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生遭遇的不同,李贺和屈原的爱国精神是有区别的,其中既有程度上的不同,也有范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作为宋人精神的内在图式的英雄词,它表现的不单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更多的是整个民族的英雄主义情结;它揭示的不仅是士人人格的挺立,更多的是全民族要求强健和复兴的渴望。词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是词人的自许或者他许,更多的应是那个特定时代、社会、人心的一种普遍理想——国家权威与民族自信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金庸以男女和谐的完整世界再现了现代人的英雄情结 ,卫慧却以破碎分裂的现实描绘隐寓了现代人想依托于完整世界的英雄情结。这些既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共同境遇———潜沉于心里的英雄情结在现实世界得不到完整复现 ;同时 ,金庸、卫慧对英雄情结不同的表现方式则又表明了男女不同的价值观 :男性是理想主义的“建构” ,女性是现实主义的“寻找”。  相似文献   

6.
这是佩蓉姐教礼仪的最后一篇文字。在所有这些礼仪培训内容中,我想给父母的一个愿景是:凭借你的信心和教导,你的孩子会从点滴小事开始,渴望未来成就更美好的大事。英雄和领袖从哪里来?他们从小被教导知晓礼仪,年复一年地,他们选择做正确事的渴望让他们被越来越多人尊崇为英雄和领袖。  相似文献   

7.
英雄浸染着一个时代的光华与色泽。英雄情结是在震撼过后的感动,是一种振荡开去的伟力。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渗透英雄情结,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一、解读文本,激活思想得滋润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革命英雄题材的文章,这些文  相似文献   

8.
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崇的物品,比对金银的崇拜更有内涵,更有美意,这种古已有之的玉情结很值得人们去研究,这对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人所用很有意义。古代文人作品是玉情结的载体之一,研究古代诗文可以知道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玉所代表的意义。玉不仅寄寓着人的美德、人对生命永恒的期望,更表明了人们对和谐生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贪内助”们之所以能够大肆“助纣为虐”,根子还在于贪官本人。贪瘾再大的女人,如果嫁给刚正不阿、公私分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的官员,她是没有任何贪婪机会,也是无法伸出贪婪之手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10.
汉魏之际,人才辈出,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却屈指可数。在士大夫对英雄人物的评论中,只有曹操、刘备、孙策与孙权等被称为“英雄”,但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却可以触模和感受到当时士大夫强烈的英雄情结,其具体表现为对英雄人物的广泛评论和深切渴望。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一份对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获悉,“当英雄”是许多青少年的愿望和追求,尽管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不同,但是“英雄情结”却是共有的。此项问卷是在航天英雄杨利伟飞天成功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青少年的“英雄情结”也十分明显,著名军旅文  相似文献   

12.
艾伟小说常常以少年的视角诉说故事,这一点颇具个人特色。利用少年视角可以以陌生化的角度观察世界,唤起我们对少年心理的独特审美体验。这些少年往往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他们心智的单纯、他们年轻的冲动,引发了一个个哀伤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我们看见了人性的隐秘与苦痛。艾伟小说中的少年大多孤独暴力,他们渴望成为英雄,渴望被尊重,他们的精神之痛值得我们深思。艾伟的少年小说最终呈现出虚无一切皆空的哲学理念,"英雄情结"必定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3.
英雄与时势的关系对我们来说似乎不言而喻,同时,英雄崇拜也是个古老的话题。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情结却常常周期性爆发,并时时陷入一种群体非理性狂热之中,造成对社会的动荡与破坏。即使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仍有对其认识与反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复仇活动的一度盛行和复仇文学的经久不衰体现了人类复仇情结的恒久性、深远性。人类对复仇文学的"热衷"正是其深层生命强力的体现。这种潜藏的、隐性的生命意志强力持久而强大,复仇情结的潜存和外化也正是人对张扬生命意志强力的渴望和实践,不论人这一主体是强者还是弱者。  相似文献   

15.
《小人物大英雄》是美国著名作家莱昂纳·弗莱彻的小说,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揭示了小人物和大英雄直接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该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带给人们的启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小人物,而内心的人性与善良一旦被激发起来,都可以成为大英雄。小说的艺术特色是通过人物英雄情结展开的,描写一个小人物与大英雄的交替转变过程,让人感怀深刻而又以笑声告慰人类本真的那份善良与爱。  相似文献   

16.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情感的人物形象,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其显在表征,也往往遮蔽、过滤掉了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的隐在的心理情感内容,有必要从个体生命的心路历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以逼近其本相。在周朴园的心灵情感世界中有一种情结即对侍萍的爱恋、怀念,这种情结郁积于其心灵深处,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周朴园行为的潜意识,从而也使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对周朴园的这种情结以及由此而生的潜意识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清楚、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曹禺为我们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英雄崇拜就是对英雄人物的行为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人格、伟大精神、伟大价值的尊崇和向往。英雄崇拜不同于个人崇拜,主要尊崇和践行英雄人物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英雄崇拜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体现出人自我成长的内在渴望,为人生的价值提供了支点,为社会的团结提供了动力,为平凡人提供了精神旨归。英雄崇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生修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支持并合理引导青少年的英雄崇拜。  相似文献   

18.
英雄母题是远古神话中主要的叙事母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英雄母题在新闻叙事中继续存在.新闻中的英雄故事表征了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而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最终通过新闻中的英雄故事得到情感的宣泄.在新闻报道中,媒介和记者扮演着英雄的替身和英雄故事的叙述者双重角色.而媒介和记者之所以具有此双重角色,关键在于他们拥有的宝物--国家和公共舆论所赋予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9.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英雄史诗。主人公吉尔伽美什的英雄形象经历了由善恶同体的半神式英雄到勇敢与怯懦共存的凡人式英雄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由神主宰世界到人对抗神并渴望人自己主宰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晚清谴责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高级形态。它的价值是以揭示官场腐败为首。为文大都反映了封建吏治的腐朽,以反贪官为重中之重。贪官,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必然,以反贪为文学倾向,具有极鲜明的时代性以及独特的内涵。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便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谴责小说,顺应潮流而生,对贪官的批判、抨击更强而有力,其反贪官意识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