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了量角的方法,很复杂,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边唱歌边量角呢?生:有。(众生一起回答,声音特别响亮。)师:用量角器量角时,第一步干什么?生1: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生2:可以说成:中心顶点先重合。生3:中心对准角顶。生4:中心对顶点。生5:心对点。生6:中心顶点先统一。生7:你拍一,我拍一,中心顶点先统一。生8:花对果,根对茎,角的顶点对中心。师:(教师演示:把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第二步该干什么呢?生1:再把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生2:零线重合角一边。生3:杯盛…  相似文献   

2.
常明 《广西教育》2012,(33):59-59
学生每次学完角的度量后,在量角的过程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量角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教师归纳出了“两合一看”(即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这么高度精炼的量角方法,学生还是不能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1.度量法比较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进行比较. 点评:(1)角的大小关系有大于、等于、小于3种情形;(2)角的大小关系和角的度数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2.叠合法要比较∠AOB与∠DEF的大小, 可以把∠DEF移到∠AOB上,使它们的顶点O与E 重合,边EF与OB重合,并使ED、OA都在OB的同一侧:  相似文献   

4.
【教例描述】 第一次执教“角的度量”时,在用教具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介绍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先自己试量课本上∠1和∠2的度数。反馈时.有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60°,有的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120°,只有少数学生试量是准确的。即∠1是60°,∠2是120°。于是我让学生再领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后再试量。结果,量错的同学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用量角器量角时,学生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是角的边太短,度量时,量角器总是把角盖住了,得将角的边再画长一点才量得准;二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角,如圆锥的顶角,无法量出。这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原理制作一个量角仪 (如图 1),在量角器的平角顶点处钻一小孔,订上一根两端尖的细木条或硬纸片,移动小木条,便能很快读出所量的角的度数。   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菱形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综合起来,可制作简易的角平分仪 (如图 2),推动菱形的两边,使它们分别与角的两边重合,然后画一条对角线,那么这条线便是…  相似文献   

6.
一、直观展示各种量角工具 师:我们学习过测量线段的长短,测量或者计算过面积的大小,还测量过质量的轻重,今天我们要学习测量角的大小。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生:两条边叉开大的角就大。师:用什么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呢?生:量角器、直尺。  相似文献   

7.
陈桂莲  曹立文 《海南教育》2011,(10):37-38,4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②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1度角、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③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同时使  相似文献   

8.
[教例描述] 第一次执教"角的度量"时,在用教具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介绍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先自己试量课本上∠1和∠2的度数.反馈时,有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60°,有的学生量得两个角都是120°,只有少数学生试量是准确的,即∠1是60°,∠2是120°.  相似文献   

9.
游基宏 《江苏教育》2008,(18):25-2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掌握量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  相似文献   

10.
怎样平分一个角?除了用量角器,还有其它办法吗?下面介绍几个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也能想到的平分角的仪器:如图1,仪器ABCD可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用三角形  相似文献   

11.
段磊 《甘肃教育》2009,(23):58-58
教学内容 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一]师:关于度量,同学们已经学过度量线段的长短,我们以米、厘米作单位,某一条线段里含有3个1厘米?它是3厘米(生)。如果它含有5个1米呢?(生:5米)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一个角),角的度量是量角的什么?是不是量它两边的长短?(生否定)那量什么?生:量它中间的宽度。生:量它叉开的程度。生:量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师:那叉开的程度该怎么表示呢?人们也规定了一个单位?(屏幕动态地展示过程,教师作解说)人们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动态闪烁),就叫做一度的角。计量角的单位就是度。(板书并指导写法)师:(屏幕另出示一…  相似文献   

13.
一、怎样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学生要学会量角,必须首先熟悉量角器。据此,教学时可分成以下三步进行:1.运用直观。教师出示量角器的教具,指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及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2.为了讲清“每一角所对的角,叫做一度的角”,可用教具演示(教师可把木制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掌握量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2.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培养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3.联系生活,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一、学数学就是做中学的过程。华老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创设了这样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在量角器上找角,然后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最后再用量角器量角。  相似文献   

17.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1.比较,萌生度量的内在需求。师:黑板上有两个角,∠1和∠2(分别为50°和40°),猜猜看,哪一个大?学生猜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具袋中的材料(分别印有∠1和∠2的透明胶片各1张、活动角1个),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验证方法:(1)将两张透明胶片重叠,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借助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交流时,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点点对齐,边边重合”的操作策略,为随后角的度量埋下伏笔。2.类比,明确创造的可能方向。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1的确比∠2大。可是,有时候,仅仅知道谁大谁小还不够。…  相似文献   

18.
5.角的度量片断实录教师要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学生王小红没有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而是随意放置,然后经过一次相减得出角的度数。有位同学发言说,他的这种量法与课本上讲的不一样,是错的。王小红立即反驳说:我量出的度数和大家量出的度数一样,怎么说是错的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教师对此不作任何评价。她布置学生各自画出两个相邻的角,并量出它们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用零刻度线对准一条边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要放两次,而用王小红的方法量角、画角,量角器只需放一…  相似文献   

19.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20.
那天,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有关知识.探究怎样量角,强调“对点、对边、读刻度”这三大步骤之后。学生就开始自己练习量角了.学生一个个都很专注,我巡视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