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专题解读]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孟子和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排斥。④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⑤宋朝时,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引佛教与道教思想的新儒家——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儒家思想开始受到冲击。⑦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3.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几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国人的思维模式。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进而在法制上表现了儒家的思维模式。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而产生,并始终伴随着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秦的建立、兴盛和灭亡,秦的全部政治实践、法制实践都以法家思想为导向。随着朝代的更替,法制的衍进,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逐渐由对立走向了融合,共同指导中华法制。本文拟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特点出发,进行比较,旨在探索两种思想的切合点及它们与中华封建法制的切合点,进而联系现代法制建设,为现代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年的陆贾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体,兼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由此形成汉初地主阶级国家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意识形态。陆贾的这种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思想渊源,是在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主要是在对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融会而成。在这种思想探索中,他本着“厚今薄古”的方法论原则,提出“圣君说”、“大一统说”、“天人感应说”等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为确立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硕 《文教资料》2010,(33):110-112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两大显学,但是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以墨子思想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却成了“绝学”。此种现象从二者的“天人观”分析看,孔子的畏命、知命思想既为统治者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又给予平民百姓精神上的安慰:而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却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又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9.
刘世祥 《焦作大学学报》2001,15(3):10-11,79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但他授法入儒,外儒内法,以全新的“礼义”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封建地主阶级提出系统理论的思想家。他的“法后王”主张、“王道”“霸道”并用主张,为秦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浅议传统儒家主体内向思维框架内的慎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主客浑一为根本思维方式,以人及其存在、价值和意义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反求诸己”、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主体内向思维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个根本特点。“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扬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体内向思维。  相似文献   

12.
伪造历史,是王张江姚“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卑鄙手段之一。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把我国自春秋战国到现代的历史,篡改、伪造成一部儒法斗爭史,并进而把我国的思想史、哲学史也纳入儒法斗爭的模式。叛徒江青一次讲到法家同儒家的区別时,振振有词地说:区別“是前进倒退,革新复古,唯物唯心”;“法家如无唯物思想,不能成为法家”,“历代法家都有朴素唯物论”。主子一声令下,奴才便闻风响应。“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之流,在其连篇累牍地拋出的宣扬儒法斗爭的黑文中,便大谈特谈什么“儒家唯心,法家唯物”。按照“四人帮”的逻辑,凡是被他们册封为“法家”的,都无不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于是,儒法斗爭一时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所谓“儒家唯心,法家唯物”的公式,便成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最高  相似文献   

13.
马、蚁之智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在与反动儒家学派的斗争中,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理论体系。韩非在阐述其法家思想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少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嘲讽了反动儒家思想的欺骗性,揭露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反对社会进步、搞复古倒退的顽固派面目。读读这类寓言故事,对于我们研究儒法斗争历史,了解法家思想实质,将会有所启发。这里选载几则,并由铁丝厂工人赵庆福、钢丝厂工人刘蓉,大沽化工厂工人黄富贵、师范学院中文系工农兵学员王铁琨试作注解,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是最早成体系、有逻辑的关于“诗三百”的诗论评述,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毛诗序》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它与《孔子诗论》一方面具有相承性,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诗序》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美刺说”的出现,以及《毛诗序》与《孔子诗论》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论“诗”作品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施教观念的转变。在这三点背后,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法家是极端专制思想的鼓吹者,也是最早的专制政体创建者的精神导师。在实践中,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实行全面的专制统治。儒学的理论本质与专制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尽管儒家思想有被专制统治者利用的成分,但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罪魁祸首却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焦子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贵和的中庸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一、儒家“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后人多以“大儒”界定其地位。追溯刘基思想文化渊源和刘基的成家成名,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造就了刘基这位著名人物,而刘基又将儒家思想发扬和光大,丰富、并发展了儒家学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刘基身上所体现出的思想和智慧、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为尊,因此,古代公文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指导思想、出发点或证明具体观点的论据。这不仅使公文思想深邃、富有内在张力,也使儒家政治伦理和实践理性得到传扬。作为临民治事工具的古代公文与作为儒家思想具体表现形式的儒家经典相结合,成为“治统”与“道统”有机结合、互相补益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9.
陆贾新儒学思想秉承了先秦儒学中的化独尊性与惟我性一面,以儒家“仁”礼”思想为本,对汉代化思想建设提出了与法家相一致的具垄断性特征的意见。与法家不同的是,陆贾秉承的儒家独尊性传统,是以“礼”为中心的、至上的道德本体论为形式,它具有更为思辨的内容。通过分析先秦孔、孟、苟在化思想上所蕴涵的惟我性传统与内涵。认为以陆贾为中介,奠定了汉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