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在入关后即确立了对八旗的"恩养"政策,但随着八旗人丁的大量繁衍以及物价上涨、奢靡日甚等原因,八旗生计日益恶化。迫不得已,八旗中的汉军在乾隆初年率先奉旨出旗为民。在出旗过程中,清廷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草率裁撤,而是有选择地按地域和军种批次出旗,并尽力加以安置。综合起来,限定汉军出旗的标准包括:禁旅还是驻防的八旗汉军,降清时间先后及归降后的功绩多寡,出身地位及日常表现情况,出旗后的生存能力及适应性。"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它所引发的旗民之间身份变化是清廷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和对各势力集团利益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军的一贯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康熙朝居多。清初汉人补旗缺这一反常现象,是清朝统治者缓和尖锐的满汉矛盾、稳固统治与加强沿边海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为了巩固统治根基,清廷在近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由此形成畿辅旗地。由于不事稼穑等原因,旗人生计日艰。从清中叶开始旗地典卖于民人的现象愈益增多,虽然清廷多次动用国帑回赎,但未能见效。及至清末,内忧外患下的清廷无力回赎旗地,在三度“开禁”往复之后,最终确立了旗民交产的合法化。到了民国前期,历届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开启了政府主导下的“旗地变民”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佃农的负担,但总体而言有助于厘清地权,从根本上解决旗地问题。  相似文献   

4.
辛亥以后,旗人特权丧失,身份随之变化,迅速由统治族群转变为被统治族群,其近代社会转型因此而展开。从旗民向国民转向的过程中,旗人群体虽然面临生计困顿、社会歧视、谋生乏术等多种困难,但在国家与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扶助和旗民自身的努力下,旗民的近代转向最终得以完成。旗民社会转型中遭遇的困境一定程度影响了其近代发展,但放眼整个民国时期,旗民生存之艰难并不特异于其他族群,在从统治族群到被统治族群的身份转化的过程中,旗民群体并未遭遇到族群间的大规模屠杀,相反能够在"排满"的语境下实现平民化的转型,不仅表明民国肇造后国人观念之更新,也体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国家整合的艰难与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由此产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山箭一枝,以10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人箭"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义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民初旗民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平等的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民国成立后的多年间,各地屡有旗民申请冠姓、更名、改籍。对民初旗民冠姓、更名、改籍历史现象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转型时期旗民的生存状况,而且也有益于人们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视角下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7.
清代旗地制度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地是清代满族特有的土地占有形式。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官田种类时提到的“有旗地”,是指盛京十四城旗人所种之地,及近京圈地征收旗租的土地。一、旗地制度的创立 1644年,清王朝建立以后,为要把以满洲为主的满、汉、蒙八旗做为其统治的“藩卫”,将原来居于辽河流域的八旗旗人陆继迁入北京周围地区。这些入关的旗人,原来大都是占有田地的大、小奴隶主,清王朝为了将他们安置在新的地区内继继维持其对奴隶的剥剥,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占土地。顺治元年十二月,世祖“谕户部曰:今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处州县民人无主荒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7,(4):35-38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将察哈尔扎萨克旗、八旗察哈尔民众与早期游牧于宣大边外的察哈尔人编组形成了后来的察哈尔八旗,左翼、右翼各四旗。察哈尔左翼四旗分别是正白、正蓝、镶黄、镶白四旗。1949年3月正白旗、镶白旗合并为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9月更名为正镶白旗,左翼三旗的名称沿用至今。在清朝及民国年间,察哈尔左翼四旗曾分属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察哈尔盟等行政机构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归锡林郭勒盟管辖至今。  相似文献   

9.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满学是以民族学为依据和手段,旨在研究满族及其先世历史、语言、文化、风俗等等的人文学科.我们在充分肯定汉民族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要肯定历史上少数民族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加强对满学的研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增进我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强盛起来,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韩学研究经过清代的巅峰阶段后,进入到一个风云动荡、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民国。民国时期的韩愈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一方面不断追求创新,在韩集整理与校注、生平思想研究、诗文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诸如在研究主体、研究方式、研究重心、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阶段性方面都发生较多新变,形成了韩学研究史上又一个小高潮。考察此期的韩愈研究状况,对韩学史研究、民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客家传统民居中的匾额、堂联,隐含着客家人崇尚名节,显亲扬名的观念。这是传统儒家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典。汉代以前曾有多次封禅的记载。汉武帝封禅具有登天成仙性质。汉武帝的成仙封禅导致了司马谈死亡。汉武帝封禅使司马迁强化了对历史的认识 ,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岫岩是满族集聚地,也是满语通行时间较长的地方,尽管满语使用时间较短,但仍对汉族聚居区产生了影响,岫岩满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使用满语/满汉语共用/使用汉语的过程。岫岩汉语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满族虽然习用汉语、汉文,但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人名、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生活特点。而饮食生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构成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客观基础,而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更为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是兄弟民族,特别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料(汉唐人称之为胡食),纷纷传入内地,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唐人民的饮食,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农业文明,这对提高胡族的饮食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绥远地区“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特殊政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清朝、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这个政权制度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对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蒙汉族人民的团结。建国后,中共绥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各种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针。随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妥善解决了这一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当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9.
港台资本共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山、海、侨、特”的优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以著名侨乡为代表的部分沿海县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大量吸收港台资本、开展同港台企业的紧密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提出为港台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港台资本的作用和潜力,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长期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籍律师作为晚清时期中国境内的一个特殊法律职业群体,其对华洋纠纷和诉讼的参预活动,具有明显的职业化趋向。这种职业参与,一方面有利于华洋纠纷的解决,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西方法律对极中的粘合剂;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法律生活中的出现,同样也加深了国人对律师功能的体认,有利于国民权利观念的激发,并为近代中国律师制度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垂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