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楼集》是元末一部记述歌妓的著作,其中反映了几个元杂剧史的重要问题,即元中后期杂剧中心是否南移、元杂剧与其他通俗伎艺的关系、元杂剧繁盛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及演员在杂剧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日本著名汉学家前野直彬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其独特的编撰理念,达到了"包容虽广,列举众多,却脉络清楚,而篇幅不大"的效果,从而成为日本非常通行的专科教材与自学课本。比如,在元杂剧书写方面,便牢牢抓住元杂剧的文体特征予以立体化呈现:以整体观照为基础、以元杂剧的平民性为纲,佐以杂剧作家文人心的融入,旁及演员的粉墨登场情况等。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青楼集》是元代一部记述歌妓的书,同时又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论著。它的价值在于提出或反映了元杂剧的社会功能、元杂剧的分类、元杂剧在南方的流行、戏曲演员的评价标准、戏曲演员的生活状况等戏曲史上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的表演者具有"行当"和"人物"双重身份,他们都是功能性的演述者.演述者在剧情之外为"行当",在剧情之内为"人物".演述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剧场交流的需要转换演述身份,通过"行当"念"上场诗"和剧名、"人物"的"背供"和巧设"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与剧场观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当下的审美交流,使舞台表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互补、不即不离、演戏与游戏交融一体的审美关系.演述者身份的转换即意味着剧场交流语境和剧情演述时空的转换.元杂剧是一种"无墙之戏".  相似文献   

5.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6.
伍光辉 《文教资料》2007,(31):10-12
元代杂剧演出走向社会化、商业化。戏剧演出与观看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勾栏经营者按照商品交换规律运作杂剧创作与演出,元杂剧演出表现出商业文化的特征。这一方面带来了杂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勾栏建筑的改进,培养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演员,有利于元杂剧的传播;另一方面,导致了杂剧创作的粗制滥造,杂剧创作和演出中迎合低级趣味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重抒情,而忽略情节结构,这种观点只抓住了元剧结构的主流,并未反映其全貌.事实上,元杂剧在情节结构上并不都是写意性的,而是"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等剧印证了"写实"也是元杂剧的一种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9.
燕南芝庵的《唱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元人最早提及宫调理论的著作,他在书中说:大凡声音,有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本文从元代"宫调"理论应用概况、元杂剧宫调应用与燕南芝庵宫调理论的一致性、元杂剧对燕南芝庵宫调理论的发展等三方面对芝庵宫调理论与元杂剧中宫调应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能透过形式而窥其本质,寻求芝庵宫调理论的合理内核,提示人们对音乐艺术规律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10.
现存元杂剧中有七部作品明确提到了"指腹为婚"。"指腹为婚"由男女双方及其家长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然而"指腹为婚"剧中这些关键人物对婚约态度不一,这是有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传统的礼教思想等原因的。元杂剧作家集中选择"指腹为婚"这种情节模式有多方面原因。这种情节模式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来阅读一出元杂剧——《窦娥冤》。课前,我已请了我们班的几位"大腕"把课本节选部分的内容排演了一下,下面有请我们的演员上场。(同学们热烈鼓掌。四位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观看表演。表演刚结束)  相似文献   

12.
试析元杂剧历史剧的情节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历史剧的情节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最典型的有:"忠奸斗争"模式,"帝王爱情"模式,"发迹变泰"模式,"贵者负贱"模式,"报恩报仇"模式,"伦理道德"模式等。这些模式能典型、集中地映射出社会习俗、价值取向,烛照出时代的情绪、兴趣等。  相似文献   

13.
京剧《陈州粜米》是根据元杂剧同名剧本改编的。文章对京剧《陈州粜米》与原元杂剧剧本在剧情、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充斥着大量"陈词滥套"的现象.这具体表现为题材选取的相似或雷同,情节结构建立的模式化,人物角色塑造的趋同化,以及唱词、宾白、科诨因因相袭等方面.元杂剧的研究者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对这一现象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极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并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黄庆才 《吉林教育》2008,(12):71-72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的特点,所以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课堂教学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这是新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形成了几个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山西作家群、东平作家群等。东平作家群所在的山东地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广大的元杂剧创作者和传播者、广大的元杂剧消费群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迅速成长为除大都以外的另一个杂剧创作中心。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它与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并列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经典” ;本文对元杂剧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 ,尤其是通过和西方戏剧的比较 ,论证了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进一步指出元杂剧对后世戏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的度脱升仙过程具有既定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被度脱者身份的前定和省悟的突转。这一特征与民众对道教的态度及作者的创作心态有关,它影响了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自明代以来,刊刻元杂剧多以“折”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关于“折”的起始与本义,前辈戏曲研究家对此虽有种种说法,但都为明代人“分场”说法所囿,无法撩开元杂剧“折”的神秘面纱。其实“折”源于元刊杂剧的“一折,”本是一个表示长度单位的俗语,元代剧作家借用这一俗语作为行当术语,以提示演员实际演出时要表演一个短小戏段。“一折”的本质特征属于一种舞台提示,其起始和本义都与元杂剧划分四大场次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后来在元末明初时被进一步引伸扩展,“折”才正式用来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十分突出,可以说是元杂剧艺术成熟的一个标志。本文对元杂剧中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和评析,指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广泛与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