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提高MIS开发项目管理的效率,同时优化项目缓冲的估算精度,文章在工期估计方法和缓冲区计算方法两个方面对关键链缓冲区计算进行优化。通过Z-number模糊数的引入,更加有效地表达工期估算的不确定性,同时定义高延期风险性活动,并根据项目活动不确定性,对缓冲区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MIS开发案例,将本文方法与传统缓冲区设置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缓冲区设置方法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项目缓冲来吸收项目的各种不确定性,并具有较高的完工率。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项目管理的效率,同时优化项目缓冲的估算精度,从工期估计和缓冲区计算两方面对关键链缓冲区计算进行优化。通过Z-number模糊数的引入,更加有效地表达工期估算的不确定性;同时定义高延期风险性活动,并根据项目活动不确定性对缓冲区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MIS开发案例,将研究提出的方法与传统缓冲区设置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的缓冲区设置方法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项目缓冲来吸收项目的各种不确定性,并具有较高的完工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前人提出的关键链缓冲区设置的基础上,针对已有关键链缓冲管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三点时间估计中的最可能时间确定关键链,并通过位置权数和弹性系数来估算时间缓冲量的新方法,从而有效提高缓冲机制的监控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CPM和PERT加入关键链思想并插入缓冲,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综合症”、“帕金森定律”等问题,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但目前学术界对于关键链缓冲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在综合相关因素的条件下,提出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缓冲的新方法,并通过实例加以证明。此方法既可以有效消项目中各工序的安全时间,又可以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对策意见,为关键链缓冲的设定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关键链项目管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是由约束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发展而来的,它强调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考虑现实存在的资源约束。本文在对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措施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就工序工期估计、缓冲估计、关键链以及并行任务等问题对关键链项目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CCPM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如何更合理的设置和确定缓冲的大小以及怎样使用缓冲才能更合理的监控项目进度等方面,都还需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关键链管理在现代项目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模糊理论的关键链管理.该方法使用模糊语言时间值表征活动工期,并给出与模糊语言时间值对应的梯形模糊数,以此为基础计算活动的最可能时间和安全时间.基于活动最可能时间制定项目进度计划,考虑资源约束确定项目的关键链.以活动的安全时间为基础,为项目配置项目缓冲和接驳缓冲,吸收不确定性对项目进度的影响.通过监控缓冲区,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案例演示了该方法的使用过程,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关键链项目计划调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键链方法是在约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z-种项目进度计划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项目管理哲学,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索.然而,目前文献对关键链的介绍主要集中于应用层面,对关键链管理思想与关键链方法是在约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z-种项目进度计划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项目管理哲学,已CPM/PERT管理思想的区别关注较少.首先简要介绍关键链近5年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其次从对待资源的态度、对人行为特征认识、对风险的态度、在网络图中的表现形式及确定过程等多个角度阐述关键链法对传统项目计划调度方法CPM/PERT的改进之处;最后分析得出输入缓冲区尺寸具有一定的区间限制,并且提出确定输入缓冲最小值的方法,即当项目缓冲为0时,各条非关键链上输入缓冲的最小值由最优项目调度计划确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关键链的建设项目进度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波  丰景春  周阳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38-139,143
本文讨论了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引入理想完工时间估计工序的执行时间,考虑单一资源冲突约束,建立项目的关键链。通过对各道工序的风险分析,依据风险量大小设置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通过对缓冲区的监控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某科研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总结传统方法带来的问题,提出引入新的计划进度管理方法——关键链技术,通过考虑资源约束和设置缓冲管理,进行科研项目计划进度管理的改进探索。对比传统方法效果表明,关键链技术能够更科学的制定科研项目计划并实现进度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0.
金鑫 《科技通报》2019,35(9):114-118
为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计划时间过长,时差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提出基于关键链法的检测任务进度管理方法。本文以检测机构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为蓝本,通过对关键链技术的原理、实现步骤、时间计算、关键链识别、缓冲管理技术分析,探讨在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中应用的的可行性;通过对实验室检测项目进度管理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应用实例证明了关键链法对检测项目进度管理水平带来的提升,降低了项目超期的发生率,总结了关键链法在检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曹春辉  席酉民  张晓军  葛京 《科研管理》2011,32(11):157-164
通过对现有主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评述,基于项目参与方关系构建的视角,提出工程项目管理中不确定性应对的两种机制:契约机制和关系机制。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不确定性来源的探析,并结合和谐管理理论应对不确定性的机理,指出不确定性的应对机制可以依据不确定性的来源类别进行匹配,其中契约机制适合应对与物相关的不确定性;关系机制适合应对与人相关的不确定性,而对于交织了人与物的不确定性则需要围绕工程项目的核心任务,通过两种机制的互补来解决。最后,给出了工程项目管理应对不确定性的分析框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给出了技术风险的涵义与特征;其次,罗列了技术风险的影响因素,诸如创新的不确定性,技术垄断的不确定性,技术优势的不确定性,技术的社会环境变动;再次,讨论了项目层次的技术风险,诸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技术/市场要素构成的风险矩阵;最后,分析了项目层次的技术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包括技术风险的识别,风险量化分析,市场风险的量化模型,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以及风险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陈建斌  方德英  石彤 《预测》2010,29(2):32-36
重量级IT项目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过程为基础的项目管理需要借敏捷方法加以改进.本文以阐明IT项目的复杂产品系统特性为起点,从复杂产品系统的模块化及分解入手,讨论了IT产品的动态形成过程,提出了一个基于敏捷开发过程的重量级IT项目管理框架.以提升重载方法开发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探讨了复杂产品分解的随机Petri网概念模型、柔性团队行为模型、重载方法适度规范集以及基于知识转移的敏捷开发过程,并提出了若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风险传递的项目型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项目型供应链的特点及其工期风险传递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关键链的缓冲思想,将项目缓冲重新分解并插入到供应链的环节中。算例证明,将项目缓冲插入到供应链的各环节中,对于项目供应链的风险传递性起到了抑制的作用,对项目整体的风险管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研发项目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莱歆  熊艳 《科研管理》2010,31(1):170-176
摘要: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其风险使得研发成本管理低效,本文将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研发成本管理中,通过分析研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动因及其风险,探讨建立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将整个研发过程的成本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立项阶段的战略成本管理、先行开发阶段的风险成本管理、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成本管理和工业试验阶段的目标成本管理。由此而使项目各阶段的成本管理重心更为明确,并将研发总体成本的不可控性转换为分阶段的重点可控,从而有利于企业研发成本管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IT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七种界面整合机制、界面整合度、环境不确定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等四类因素间六类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明晰了各因素相互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并提出一些可行的R&D-营销界面整合机制的有效使用方法与对策,以推动我国IT企业界面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企业所处的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保持有效的管理,项目动态集成管理理论能够针对创新型企业所处环境动荡的这一特点建立管理模型。模型中多要素管理控制模块从管理优先序列的视角进行项目多要素间集成关系的研究,为创新项目提供合理的管理方法并促进项目的成功。在集成技术选择方面,考虑到传统集成技术在稳定性方面的缺陷,模型利用鲁棒优化模拟技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决策变量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8.
在软件项目开发中,认识和理解项目中风险的形成机制是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项目进度和成本的重要前提。在分析软件项目风险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项目的复杂性、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项目干系人的差异性等方面研究软件项目风险形成的根源,然后通过梳理和分析构建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