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写的是一块外表极丑且无世俗实用价值的陨石 ,被认定为丑石。后来由于一位天文学家的发现与介绍 ,人们才知道这块看似极丑的石头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是一块美石。这篇散文的教学 ,其难点当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的深刻哲理。“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这句话引自我国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书概》 :“怪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 ,丘壑未易尽言。”刘氏旨在言其怪石外在的皴裂、凸凹梭角分明透眼 ,却能体现出丑石另一种奇美 ,不寻常的审美价值。美与丑 ,是…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把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摆在明显的地位。审美之“美”是一个美学范畴,它包括大众化的美与丑这一对孪生姐妹。因此,语文审美活动在认识美好事物的同时,切莫忽视了事物丑的一面。只有充分审视了丑,人的思维、情感、认识等方面才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美丑相对存在,正如毛泽东所言: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可以说,无丑即无美,有美就有丑。其次,美丑会相互转化。如长城、阿房宫“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修筑者因其敌视态度是不会视它为美的,而后世人一般看…  相似文献   

3.
我不大赞同洪老师对《丑石》一文的看法。《丑石》的观点并没有错。理由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应看作《丑石》的“观点”(即中心),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才是《丑石》所要“宣扬的观点”。退一步说,纵使“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诚为《丑石》的观点,那也是不错的。作者并非蓄意混淆“美”(是)与“丑”(非)的界限,而制造混乱;谁也不会作“凡是丑的,都是美的”这样的误解。作者要说的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通过对一块相貌极丑而科学价值很高的陨石,先被冷落、后经专家发现被视为珍宝的记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对此,我颇有异议。丑石在文中不过是象征性事物。对于丑石来说,它的丑是外在的,而它的美则是内在的。说它丑之极是可以的,说它美之极也无可非议,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罢了。但是,丑之极并非美之极。不能说,发现了丑石的  相似文献   

5.
林楠 《文教资料》2014,(34):72-73
现实中美丑杂处。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两方面的对立统一,都是客观存在。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丑也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美学要善于发现和认识美,也不要忽略对丑的研究,这样才能认识美与丑所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内容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是美与丑的实质?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随时  相似文献   

7.
莱辛在《拉奥孔》辨析诗与画的界限时表达了他的美丑思想。莱辛认为,美和丑都具有物质形体和“一眼就可看遍”的特征,这是美丑存在的现实基础。当美和丑的题材进入艺术生产时,它们的属性会与作品价值形成内在冲突,这就要求物体的美丑转化为艺术真实来实现作品“美”的效果。美和丑以实体和表象的形式参与到审美经验的生成,经过从身体到心理、从生理到审美的生发机制,对接受主体产生特殊的心理效果。莱辛的美丑观涉及到艺术创作、作品审美和接受心理等,既是用来衡量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异同之处的审美标准,又归纳了美与丑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中的表现特点,在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上保持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8.
衣衫     
人们都喜欢美而讨厌丑,可有些时候,我们却很难一下子就把它们分辨出来。开始时也许会有人说丑就是美,美反而是丑,但人们知道真相后便肯定不会这样说了。因为,美的东西永远是美的,丑的东西永远是丑的!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小故事,做一个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解释美学、艺术与美的概念为出发点,借助分析美与艺术的关系,结合美与丑的审美、艺术家在作品中对艺术与美的创造,剖析美与艺术两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丑石”的命名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这篇文章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论断是站得住脚的。其理由如次:一,就其表现手法来说,《丑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这种文章,于“物”只是“托”,于“志”才是作者欲言之本衷,联结“物”与“志”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哲理散文<丑石>,曾把我的心襟摇荡了无数个日夜: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样的文字无论怎样咀嚼,总感到韵味无穷.如今,拿来让学生欣赏,便能以理晓谕:这就是韵味,散文的韵味,散文小品的哲理韵味.于是,我的脑际始终盘桓着这样的问题:散文小品的写作,如何缀上哲理的花絮?思忖之后,便悟得需如此这般--……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其本质是丑恶的,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象作为人类系统演化和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调节机制,对整个人类和人类社会系统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审美机制的这种作用,也使审美本身成了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目的。人们喜爱美的东西,厌弃丑的东西,对不美也不丑的东西漠不关心,就说明审美这一深层目的在支配着人的行为。但是,审美调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个体在无数次的随机选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美好;夸大坏的,……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那……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龌龊。”由此观之:艺术美,不仅产生于真实反映生活美、美化了应该美化的生活美,而且也产生于真实反映生活丑、丑化了应该丑化的生活丑。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把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摆在明显的地位。审美之“美”是一个美学范畴,它包括大众化的美与丑这一对孪生姐妹。因此,语文审美活动在认识美好事物的同时,切莫忽视了事物丑的一面。只有充分审视了丑,人的思维、情感、认识等方面才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美无处不在     
徐晓 《教学考试》2023,(19):6-11
<正>艺术的任务在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表现出人生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展现出它的美。艺术和美紧密相关,如果不能使人产生美感,艺术则无从谈起。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说:“只要艺术仍然是艺术,它就不得不专注于美。”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使艺术超越一切文化现象的正是美。”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概念要比美的概念宽泛得多。广义的美,就是审美意象,包括多种审美形态:有优美,有崇高,有悲,有喜,有丑,有荒诞,等等。艺术就是通过一个个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7.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借助它们,培养学生的美感和美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美的事物是这样,教材中的“丑形象”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充分挖掘其审美的因素,同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美化自身,美化社会。一、在笑声中受教育作家塑造丑的形象,大都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达到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目的。其显著特点是引人发笑,在笑声中销毁一切无价值的、虚伪的、恶的东西,给人以一种幽默。对于这类丑形象的分析,课堂气氛常常是活跃…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 :美是人类的希望 ,是生存的支柱。美的事物往往能引人奋进 ,催人奋发。对美的感受能力如何 ,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的情感与人品。随着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审美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功能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如何把审美教育结合到教学实践中 ,发挥本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 ,塑造美好的心灵 ,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征 ,教会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欣赏文章的形象美。凡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 ,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因为文…  相似文献   

19.
《丑石》自编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丑石》所宣扬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错误观点和它所表露出的“不做小玩意儿”的不健康情绪,人们已提出意见,笔者完全同意,不打算再说什么了。这里仅对《丑石》在语言方面存在的毛病谈谈自己的看法。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