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翟金玲 《大观周刊》2012,(44):305-306
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3.
信不信由谁     
前些时,收到一张表格,是某新闻研究单位寄来的抽样调查表,表格中栏目之一是新闻的“可信度”,是要调查人们对当前新闻报道是否相信和相信到何种程度。这一栏中又分为“可信”、“基本可信”、“不可信”和“基本不可信”等项填表者不必署名,因此,是可以说些真心话的。我思索了一番后,本来是想填写上“半信半疑”的但表上没有这一栏,只得在“基本可信”上勉强划个圈。我之所以在“基本相信”这一格划圈,是因为我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是不十分相信的,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信不信由你”或“信不信由他”,现在人家来向我做调查,那自然该是“信不信由我”了。但我的信与不信又由何而来?我认为,从最根本点来说,可信与否,应该是由  相似文献   

4.
1999年的“两会”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上会采访,因而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也许是运气好,正赶上卢跃刚当编辑。他问我:“能不能写一篇《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这是报社领导点的题!不行我就另外找人。”跃刚布置工作的方式是“激”,这一激,让我“非干好不可”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6.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话。可是一位朋友被提拔当领导了,有人写他是“乔迁之喜”。  相似文献   

7.
一、“文革”中的一段经历“文革”一开始,我并不怀疑其正确性。这是因为多年养成的听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照指示办事。直到自己被揪被斗,还觉得“矫枉必须过正”是运动的规律,想着等到运动后期,自己的问题也一定会得到纠正,因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躺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我怎么会是“当权派”和“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呢?这显然是“过正”了,我口  相似文献   

8.
“头一年,我的感觉是,每天晚上精疲力竭回到家的时候,会问自己‘天哪,我来这里干什么?整整头一年半,我每天都在挣扎的状况。一直到慢慢被迫接受,这就是现实。大概是两年来我觉得这是最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再晚4年,我不会干。如果这辈子还要用一次大力气,这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9.
我是“档”字,与“案”字结合组成“档案”一词,与“法”字结合就形成“档案法”这一有权威的法规名称,若与“事业”一词组合又形成档案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档案事业”一词,我还拥有一支人员众多的档案工作者队伍,要说我的“名气”够大了,“地位”也够高了,但使我深感遗憾和痛苦的是,在我尊敬的档案工作者中,竟有不少人把我的音读错了,我  相似文献   

10.
Letterl来信     
用事实说话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这学期。在媒介管理这门课上,老师频频提到“全媒体”这个词,而暑假我在报社实习的部门,也向我介绍自己是“全媒体周刊”。  相似文献   

11.
“有限”与“无限”的启示遇衍滨有一次,儿子问我:“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我说:“当然是无限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他说:“那有本书上怎么说宇宙是有限的呢?这跟学校学的哲学书上说的也不一样。”我让他把那本书找来。原来那是一本讲天文学特别是现代...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当初为了避免使一些票证单据之类的东西遗失,所以我特地备了一本家庭“档案册”,从而将这方面的东西放置其中,日积月累,后来不仅数量有了增多,内容也相应扩展开来,连相片等等也一概存放进去。自从我家有了“家庭档案册”,果然再也没有发生票证单据之类遗失的事(此前这现象常常发生),要找什么也很方便。 当然,今天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说在我家的“家庭档案册”中的一份独一无二,也是为我(应该说也包括我的家人)特别看重的东西,那就是一张区“人民代表证”。这张“代表证”的面积并不大,通体是鲜红的,就在这张鲜红的证件上,印着我的名字,也就是说,我即是这份“人民代表证”的持有者。面对着这份“人民代表证”,我总能感受到它的沉甸甸的份量。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问:“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  相似文献   

15.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16.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而且要努力使其增值。”这是我一个朋友最近对我说的一句交心的话。我觉得这话说得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济学里的专用名词,把这两个词的意义引申到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身上是一种借喻。我们可以权且认为,一个人的“有形资产”指的是其身体素质、自然年龄、工作资历、职业、职称、职务等等,而“无形资产”指的是其思想、理论、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有人说,“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这话实际没有道理。权力是一个人职权范围…  相似文献   

17.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18.
我当新兵时是一名话务兵,但平时我爱写点小章。时问一长,我这点小小的“优点”传到了师政治部,就这样我被调到报道组当了一名“新闻战士”。那时,我是机关惟一的一名女兵。  相似文献   

19.
告别前,罗宾森女士和我互赠礼品。我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只“鼻烟壶”——内壁绘有一位仕女,漫步在香花芳草间的小路上。这是北京制作的工艺品。它也是一种传播媒介,既可作为礼品以传递友情,亦可显示我国目前传统手工艺的水平。罗宾森收下“鼻烟壶”,惊喜地说:“哦,中国‘香水瓶’,真美!”我想加以“更正”,遂嘟囔道:“这不是‘香水瓶’,而是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初学写稿的通讯员,由于不得要领,致使我所写的“小方块”总是石沉大海。一位有写作经验的好友给我拿了几本《新闻三昧》告诉我:“这就是老师,能帮你入写作之门,好好学吧!”从此,我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仔细阅读,而且是边读、边想、边琢磨,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三昧》中的“佳作赏析”、“践行篇”、“充电乐园”、“灵犀一点”、“笔者自助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