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立法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社会排斥是由多维度的因素造成的,强调群体或个人被排挤于现行主流社会之外。农民工养老保险缺失是由于制度对他们的排斥,被排斥到劳动力市场和国家福利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与社会认同——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受到社会排斥在转型期中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非合理现象,作为为新一届政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决策之一的农民工政策调整的社会实质就是在新的价值维度上重建一种新的社会认同。该研究从社会排斥和社会认同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造成社保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本文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来探究我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农民受到不公平的社保待遇,处于受排斥地位。这种不公平主要是由一些人为设计的不公平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系的制度安排——制度排斥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始终逃不出贫困...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社会排斥问题也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成为群体发展问题.本文立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社会需求及其群体特质反思其社会排斥,站在大教育的范畴,探索教育在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中的作为机制,以求为特殊群体的社会排斥和教育作为、进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跨越城乡的特殊阶层。这一阶层亦工亦农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随着社会变迁,代际分化,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逐渐被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取代。站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具备在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培养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积极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完成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是目前解决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首选之策。  相似文献   

11.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是20世纪初英国公认的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社会经济史学家。文章从历史人物研究角度和波兰尼社会思想、经济理论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成熟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奈达译论有其自身魅力。通过回顾其理论形成过程,探究在中国形成“奈达现象”的原因,进而对当前中国译者引进西方译论以及建立翻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作为近年来国内较为普遍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逐渐对目的地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此,本文章以综述为基调,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从内容上进行归纳与梳理,从而总结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目的地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从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效果、居民感知与态度、文化变迁、经济变迁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五个方面展开,最后,笔者从研究内容与方法两方面分析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考试社会学是个新兴学科,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西方一些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考察了考试的缘起、功能等,如福柯等。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试与社会控制、考试与社会流动与分层、考试与公平、考试与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试社会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了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固然有一定洞见,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课与社会变革、学术研究、社会文明程度三方面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我国的社会课在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基于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指出社会课在小学夭折的主要原因 ,在于我们对公民教育的认识过于狭窄 ,在于我们的人类文化观念不够进步 ,在于我们的课程观念中对“成长着的人”的理解存在着空泛而狭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避免因某些证人的证言使其他的社会价值和利益遭受损害,西方国家对基于特定身份的人如配偶、律师、医生在作证方面大都规定了证人特权。我国很多学者也主张把拒证权规定在我国的法律中,但为使法律体现出的价值与人的本性相一致,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道德和伦理秩序,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有必要排除这些人作为证人的资格,建立证人资格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严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社会政策与社会思想观念之间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美国当时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社会思想观念上主要表现为沃德的“社会导进说”以及哲学领域逐渐形成的实用主义理论等,这些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这场社会史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这场论战与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的任务、领导权等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resentation I trouble the ways that critical scholars of difference turn away from the spectral presence of disability in search of more empowering narratives. The alternative narratives they support recreate limiting theorizations of the human/posthuman that continue to support ableist representations of disability. Refusing this disavowal of disability, I insist on looking (not straight but queerly) at disability in a defiant refusal of ableism to argue that disability, rather than being an additive to the discourses of intersectionality, is constitutive of other categories of difference with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t conditions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 Drawing on the work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scholar Saidiya Hartman, Indigenous scholar, Eve Tuck, and award winning fiction writer Jesmyn Ward, I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re-envisioning futures as if disability as a historical materialist category really matters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social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