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胡治禄 《历史学习》2004,(11):13-13
问题起因: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第36页中有一句话:“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一次听高三复习课中发现,教师在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时特别强调汉代的征税依据是资产,当学生提出如何解释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第78页两税法“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西汉“编户齐民”时说:“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是勿庸置疑的,但其承担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是否依据资产的多少来确定,却值得商榷。笔者查阅了一些论著,如马怡《汉代的诸赋与军费》、臧知非《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方式新论》、温乐平《西汉初期徭役制度新证》、黄今言《论两汉的赋敛制度及其演变》、马新《编  相似文献   

3.
汉代编户齐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主要依据A.人口多少B.身份高低C.资产多少D.土地多少给出的参考答案是C。答案的依据是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32页:"编户齐  相似文献   

4.
在高三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各地试题里总能遇到这样的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以资产多少作为征收赋税依据开始于:A.西汉的编户齐民制度B.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C.明朝的一条鞭法D.清朝初期的摊丁入亩此题的答案是B。可学生做答的时候往往是选择A。学生选择A的依据是人民教育出  相似文献   

5.
“编户齐民”是两汉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两汉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  相似文献   

6.
两税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当时土地集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赋役制度。两税法的总原则是“量出制入”,其主要特点是以资产定税。这一制度否定了“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征税标准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对唐朝后期的政治以及唐以后历代税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赵伟吉 《历史学习》2005,(12):30-31
一、演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1.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赋制度,这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2.“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3.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须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  相似文献   

8.
今年秋季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关于两汉的赋税制度有这样的表述:“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我认为,上述表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共同地域特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泱泱 12亿多人口的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 ,以“编户齐民”为纽带 ,以系统的行政区划为特征的共同地域  相似文献   

10.
张信通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58-61,93
秦汉时期的户籍分类已经相当细密,编户齐民籍是秦汉户籍中最大的一类。编户齐民籍的内容包括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五部分。秦汉政府十分重视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乡官里吏完成。户籍制度的确立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秦汉帝国建立的编户齐民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的户籍分类已经相当细密,编户齐民籍是秦汉户籍中最大的一类。编户齐民籍的内容包括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五部分。秦汉政府十分重视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主要由乡官里吏完成。户籍制度的确立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秦汉帝国建立的编户齐民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走马楼吴简之“私学”身份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吴简中的“私学”当指儒者以私人身份招收的学生以及虽游学于学官但不属于正式员额的学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私学的赋税负担相对较重,但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至少不会比普通编户齐民更差,更不可能成为依附人口。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85页有这样一段表述:“以马尼志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希望……建立统一的共和国。”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4页说:“以马志尼、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到底是“马尼志”还是“马志尼”呢?  相似文献   

15.
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贾艳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教材“高等数学(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用)第146页给出了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如下:其中:RM为边际收益,P为价格,Q为销售量εQP为需求价格弹性。教材中经济解释边际收益RM与需求价格弹性民,...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时代土地制度的内容和性质历来就是先秦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种学术流派观点分歧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内容,虽然学术界都认为当时存在着一定的土地分配制度,但分配的具体办法如何?土地的分配者是谁?这在学术界却是众说纷纭。众所周知,古代土地分配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贵族领主将土地分配给农奴,如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也有国家政府将土地分配给其编户齐民,如中国隋唐时的“均田制”;还有由村社共同体将土地分配给共同体成员,如民主改革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唐赋税制度的变迁,以期对两税法取代租康调制的演变作一些新的解释。作者认为,中唐时期两税法之所以能取代租庸调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力--土地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二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费用的下降。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唐赋税制度变迁的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推断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以繁荣但其兴衰也为世俗皇权所决定。佛教接受儒家思想的改造,不断改革自身,在服务皇权统治方面起到了教化臣民的特殊作用,同时世俗政权又把佛教僧侣变为皇权治下的编户齐民。佛教最终从意识形态和组织上都成为政治的附庸,服务于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