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天动地的"9·11"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案,不仅使傲视世界的美国遭受了心惊胆颤的重击,而且使世界其他国家和政府也笼罩在恐怖活动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20年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自己动手打制一小木船,顺孔雀河漂到罗布泊试图征服塔克拉玛干这个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但他们只进入沙漠200公里,因缺水几乎使整个探险队险些被沙漠吞噬,他逃命到和田河边,用皮靴灌满水才救了一命。他由此成为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最长的探险家。后来,在《亚洲探险》中他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死亡之海”。“死亡之海”因此而名扬全球。四十多年前,为了解放南疆,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曾徒步从新疆阿克苏穿越大沙漠进军到和田。时间推移到本世纪90年代,人类又一次叩响“死亡之海”  相似文献   

3.
光绪被囚瀛台虽面临被废的危险,但终于得以维系帝位。在接下来的"庚子之变"中,他并不甘心其傀儡地位,在御前会议和西逃过程中力图有所作为,试图脱离慈禧控制,但是在将权力视为禁脔的慈禧太后面前,他的所有抗争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4.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0,(10):48-49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历经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祯(即雍正)的赐园.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在位六十年,又对圆明园继续进行扩建、改建,使之形成了圆明园的基本格局.他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颁行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毕生的执著追求.到临终前,他仍为"三民、五权之主张"未达到而死不瞑目①.1922年春夏,孙中山曾命国会议员叶夏声起草五权宪法,并拟由国会非常会议制定颁行.这是孙中山生前制定五权宪法的一次重要尝试,所成"五权宪法"草案经孙中山本人过目并获"慰勉",对于研究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成也策划衰也策划——媒体策划套路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策划“让媒体如此尴尬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曾被众多家长当作金科玉律教导他们上小学的孩子,与此类似,许多媒体人士在探讨媒体竞争的策略时,也众口一词地说“策划、策划“,大有“做了策划,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意味.果真如此吗?非也,太多的泛滥的所谓“策划“使受众望之欲逃.……  相似文献   

7.
中年危机     
伍迪·艾伦曾经说,一个35岁的女人,被约会的几率等同于恐怖分子劫机。不过,伍迪·艾伦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没有发生9·11事件,也就是说,现实并没有他所说的那么不堪。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青年时代的孙中山曾向往太平天国一样的事业,希望从精神重塑上建立国民人格,后来,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改造中国的事业中。他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1]32。他非常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清末民初,正值科举走向末路,民主思想和新型教育制  相似文献   

9.
宗洁 《现代出版》2001,(3):53-53
现在,在很多书籍中,使用"其"字过于随意,似有泛滥成灾之势.笔者曾对两本科技书进行统计,其中一本出现98次"其"字;另一本出现62次.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对于美俄两大超级军事强国而言是一个需与恐怖分子和灾难斗争的年代.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正式进入了反恐时代.1999年俄罗斯境内爆发了第二次车臣战争,相较于第一次车臣战争的失败,普京挟多数民意发动了一场捍卫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一、首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五位女科学家在聚光灯下接受颁奖.时年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就是获此殊荣的亚太地区女科学家.此前,她曾连续4次获得该奖项提名,此次正式问鼎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12.
彭剑 《历史档案》2007,(2):110-111,117
宪政编查馆是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一个负责全国宪政事宜的机关,杨度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入该馆,此后便供职于此.杨度曾以"民党"的姿态出现,因此,他进入宪政编查馆一事,曾被报刊媒体称为"党魁入政府之嚆矢"[1],他在宪政编查馆的作为,被人们赋予"民党"影响国家大政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大英帝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青年时代也曾当过记者,还曾到战争前线进行采访,而且有过一番虎口脱险的经历.1899年十月,英国和葡萄牙这两个殖民大国为争夺南非发生战争.十月三十日,年方二十五岁的丘吉尔以《晨邮报》殊派记者身分到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发出了一些以他"殊有的文风——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所写的报道.但是不幸的是,两周以后,他搭乘的装甲列车出轨,成了敌方的俘虏,并被关入比勒陀利亚大学监狱.丘吉尔以他殊有的胆识与勇气,在当天晚上翻越高墙逃了出去.他沿着铁路线前进,晚上跳上货车,白天躲进树林,随时都有被拘捕的可能,因为他的外貌被征已被敌方用电报发到各地.这  相似文献   

14.
A 曾克林与苏联红军一起.只用4小时便解放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之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苏联红军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次合作.  相似文献   

15.
据说,最能出文学家的职业是新闻记者.有人根据《外国名作家传》中二百九十三名作家统计,其中曾搞过新闻工作者的作家有38人,占总作家数的12.5%.许多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文学家,如狄更斯、马克·吐温、德莱塞、爱伦堡、柯切托夫等都当过记者.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二次大战中当过战地记者,有次一颗炮弹曾使他的双腿中了二百三十七片弹片.人们称他为: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也曾在波兰广播电台工作过.我国文坛的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都办过报,当代文学的散文名家刘白羽、杨朔、魏巍都曾是名记者,  相似文献   

16.
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7.
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东北史与东北文献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侧重东北史学研究,著述繁富.吴廷燮曾评价他"中夏言东北故实者莫之或先",于右任曾誉其为"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生前曾藏有大量书籍,这些书籍基本为文史类图书,且与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对其耗费一生所著之<静晤室日记>中有关藏书内容的梳理,可以反映出其藏书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出版参考》2006,(35):25-26
爱心觉罗·胤禛可谓是一个饱读内典、深明禅学的"佛心天子".他曾给自己取了"破尘居士"、"圆明居士"之号,将自己装扮成不好杀、不邪淫、不饮酒、不贪财的佛爷皇帝.尽管人们常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为政苛猛.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出版之前,已经是美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世界是平的>更奠定了他"趋势大师"的地位.他的影响力早已不限于美国.他在<纽约时报>每周三、五见报的国际事务专栏,透过其供稿系统,固定被全世界700多种报纸转载.转载之频之广,无人能出其右.他经常得奖,如今已是普利策奖的终身评审.他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有5所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新闻工作之余,他还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下面就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评论特色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他曾下放在永州之野,我曾求学于潇水之滨。因为这缘故,我们第一次见面,话题中便有了一片共同的美丽山水。他说有一次登上阳明山脉,就发现了一个奇景:那是在一阵闷热之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之后便是一片彩虹,且那彩虹久久不散。当时,他被那美所征服,被那大自然的神秘所征服,只可惜没有将其拍摄下来,但那奇景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