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观的三个基本问题。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树立权利本位、主体平等和效率、开放的法律观,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实践中,各自形成了其较为系统的法律经济职能观。比较起来,两位伟人的法律经济职能观有许多相通和契合之点,也有较大的歧异和不同之处。但总的来说,后者继承和拓展了前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任何法律的适用,都必须通过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或理解)。通过河鲈科淡水小鱼案,德沃金成功地批驳了以古典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意图论法律解释观,强调只有坚持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才能既保持稳定性又保持连续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加快法制建设进程的今天,合理地借鉴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无疑是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法律观是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从西方主要法学派别的角度看,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实证主义的法律观,缺乏对法律道德价值的追求。而法律应当有自己的道德追求。现代法律观应当是一种权利本位的法律观,因此,法律应当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合理分配社会权利的权威性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法制与法治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个环环相扣、辩证发展的过程中.故要考察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就需要在法制与法治各自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以辩证的否定观为视角,分析两者发展过程的差异性与同质性,动态地把握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找寻两者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从而为我国的法制和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认为,法律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社会主义法律概莫能外。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实践中,各自形成了其较为系统约法律职能观。比较起来,两位伟人约法律职能现有许多相通和契合之点,也有较大的歧异和不同之处。但总的来说,后者继承和拓展了前者的思想。本文拟从法律在巩固政权、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等三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两位伟人的法律政治职能观进行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法律观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因素,法律观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对于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国家治环节上必须确立法律至上观,但法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国人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坚定信心,创造依法治国的光辉未来。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性文学生动地再现了西方各个时期特定时代的典型女性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文艺品质和蕴涵其中的法律文化精神和伦理价值指向,为西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演绎提供了最好的伦理阐述。基于女权主义文学与法律、伦理之间内在演绎关系,以法伦理学的视角,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演变,作文学的诠释,这会有帮于人们对西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法理上的解析和说明,也将有助于我们用文学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来丰富对抽象的一般性法律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决定主义道德责任观与自由主义道德责任观以各自为阵营展开冲突与对抗,两者分别执着于不同的两端论述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通过决定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德责任观的理性思考,挖掘决定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德责任观的未来发展趋势,完善道德责任伦理,延伸道德责任法律介入。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西方人文精神中的法治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试图吸取二者之精华并将二者融合,运用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经过曲折的发展,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累积了许多问题,法学教育走到了"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法学教育更加需要稳定的自我认同和本体的安全感.而正是5000余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直在维护着法学教育的本体安全,使法学教育虽历经沧桑至今而越发灿烂.在"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法学教育必须将民族精神融入其中,使之维护其本体安全,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华法系之所以被日本所接受.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法律共同性的一般规律、原理、原则的实践与理论根据,而且在于中华法系包含了许多跨越时空、历久常新的价值和合理性因素,包括其接受儒家思想的文化基础和接受中华法系伦理法制的亲情关系的社会基础,及接受以维护君权至上、君权神授为立法宗旨的与古代中国相类似的政治基础.同时,日本民族适合其本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具体立法活动与法制建设,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法系的基石,更加渲染和烘托了中华法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探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自主权的源头可追溯至学术自主权、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这也是高校自主权在法律上产生公、私属性界分的根源。高校自主权与高校法定之权同为一物,既包括权力也包括权利。我国高校具有多种法律主体资格,我国法律并非没有对高校行为公、私属性的应有关注,"事业单位法人"界面即已寓示高校法律地位的独特复杂性。具体界分公立高校自主权的公、私职能,设置"角色串通"的防范机制,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法制,促使高校更准确地履行其法人权利与义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民族法制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并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指导当代中国民族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实现其中国化,而且也能够使其中国化.鉴于此,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法制思想中国化的价值、理论渊源和路径进行研究,以此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法制理念,弘扬时代民族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6.
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法哲学,名称形式的背后隐藏着哲学精神的不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要求从法理学走向法哲学,只有法哲学文化的繁荣才能开创中国的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这是与西方法理的一大感象区别。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民事法律制度落后,官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发达。民事矛盾的大量存在为民间纠纷自生自长的解决方式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国人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事方式使调解在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调解法理。调解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调解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所追求的效果是息讼,以至无讼,这正反映了中国的礼法精神。调解与中庸之道切近,包容精神相通,调解的核心内涵与中国传统法理的价值追求相切合。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兴起繁荣有其社会原因并经历了前期一系列的准备、酝酿。其产生、发展的途径分三类:官办、私立、教会创办,后在民国时期形成统一规制。这一时期的法律教育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并定型化。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逐步健全与法律制度的建立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法律职业化成为法律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法律人员职业伦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提上法治建设的日程。诊所法律教育能提高法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法律学生的主体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态度,而这些正是我国现阶段法律职业者严重缺乏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