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准确地为广播社教节目进行定位和分类,单靠广播学自身的理论足难以做到的,我们必须借助于其他基础学科去分析论证,才能取得社会公认的标准。在这里,我们想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广播社教节目的内涵与本质,为它准确地定性;用逻辑学的观点去分析广播社教节目的处延与范围,为它科学地分类;用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广播社教节目的形态与形式,准确地把握它的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2.
施媛媛 《新闻传播》2009,(12):89-89
大丰是一个农业大市.广播节目的受众大军主要是农民。那么,作为广播媒体,在对农节目宣传上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节目制作成本低、频率覆盖范围广、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可是,一直以来,在网络和电视等强势媒体的竞争下,即便是在农村,广播仍然受到农民的冷落。所以.如何提高广播对农节目收听率.使农村广播节目获得更广泛的听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以我台改版后的《乡间回响曲》节目为例,谈谈对提高对农节目广播收听率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3.
匡蔚青 《视听界》2005,(4):i007-i007
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是由广播媒体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举办的,它利用广播媒体的优势,由政府官员通过热线节目的方式,来实现对政府施政的监督。自2002年6月3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开播“阳光热线”之后,此类节目在全国发展很快,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家省级电台开播,连同其他级别的  相似文献   

4.
广播对农节目弱化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的优势在农村,广大农民需要广播,更需要实用的农业节目。目前广播对农节目的数量很少,质量不高,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如何扭转目前广播对农节目弱化的现象,提高广播对农节目的数量和质量,为农民听众提供更大的帮助,已成为广播媒体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方国康  王跃 《视听界》2012,(1):115-116
文艺专题节目是中国广播史上的传统节目形态,是一种既有新闻特性、又有文艺广播特点的节目,它融新闻的纪实性与文艺的欣赏性于一体,以文艺为主体,这是文艺专题节目区别于其他文艺广播节目的显著特征。文艺广播专家王丹以音乐专题节目为例这样说:音乐专题节目“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必要的叙述之外,应尽可能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使它既具有新闻性,更具有音乐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县级广播走什么样的路?业界探讨很多。我国农村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在视听成本和对受众个人要求上有明显优势。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入手,就县级广播如何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使节目更合乎农民胃口,得到农民朋友喜爱,并实现广播事业的大发展做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今是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面对受众多元化的选择,广播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广播要想做强做大,与其他媒体形成抗衡与互补的态势,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为广播的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子。只有靠有新意、高质量的节目吸引听众,才能使广播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牢牢地占据它应有的地位。一、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传统的办台、办节目的思路中跳出来,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节目内容要与时俱进。怎样才能使节目吸引住受众?北京广播学院的丁俊杰教授认为,首先是必看(听)性,其次是可看(听)性,第三是耐看(听)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公正、公平、权威、科学的节目质量评估体系,是当前广播媒体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一项管理工程。节目质量评估体系虽然仅仅是节目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①,但是它时媒体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以及节目生产、经营、规划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在构建和应用节目质量评估体系时,必须与广播媒体的长远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广播信息的三大支柱节目之一,社教类广播节目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突出的功能和效力,它与新闻类、文艺类等其他两大支柱节目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同时更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因此,众多广播电台便将重视和发展社教类节目作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前不久,笔者参与了2002年度“陕西广播电视奖”广播社教节目的评奖工作,有幸接触到了大量的广播社教节目。对于目前广播社教节目的基本态势及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与广播结缘已经很久了,我作为一名广播新闻工作者,出于对广播的热爱,平时对热线电话节目关注较多,我觉得很多的广播节目因为有了热线而显得更有“味”了。与其他的媒体相比,广播的热线电话节目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成百上千听众的热情参与。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董枫  曾彤 《视听纵横》2004,(5):109-110
进入21世纪,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广播作为相对弱势的一种媒体,在节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平民意识,是广播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的一项利器,而“以人为本”的重要基点就是在节目中贯穿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2.
殷蓉  朱国强 《视听纵横》2001,(3):76-76,66
近年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少儿节目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对传统的广播少儿节目产生极大的冲击。在新形势下,广播少儿节目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广播人去思考。在实践中,笔者认为主持的生动性是广播少儿节目的一大卖点。  相似文献   

1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宣传报道,使各媒体又一次面临着“同题竞争”的大比拼。综观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四套节目在整个“战役”中的表现,凸现了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整体协调好,节目制作精,节奏张弛有度,广播特色鲜明的特点,充分展示了河北电台新闻宣传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重大的宣传战役中,广播能够和其他媒体一起各领风骚,并且表现出独有的魅力,使我们对广播在“信息共享”时代参与“同题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九零年代开始,国内的广播电台进入到广播节目直播时代,如今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没有广播的直播就没有广播的今天。因为直播有很多好处,比如新闻实效性更强,可以对事件进行现场报道,让听众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互动性强,主持人和听众可以实时进行对话交流,可以点播歌曲回答问题,可以发布供求信息,可以现场咨询、讨论话题等,听众可以在收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觉得自己就是节目的一部分,提高了听众对广播媒体的忠诚度,这些都是广播直播节目带来的好处,可以说节目直播让广播焕发了活力,提高了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珠江电台在中国最早开通了热线直播节目,它标志着中国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进入到即时互动传播时代。随之.全国各家广播媒体纷纷开通热线直播节目,热线直播方便操作.即时沟通.参与和互动交流的优势,促成了中国广播形态的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广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电子传媒的竞争中,广播作为唯一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单介质媒体,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广播中的老年节目(或栏目)又在许多电台的总体节目构成中相对属于非重点设置和非重点关注的单元。那么弱势媒体的弱势节目(栏目)能不能办好?怎样才能办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法制节目的兴起,作为大众媒体的广播也不甘示弱地兴办法制节目.并且呈现出越来越红火之势。然而,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红火的另一面许多误区已经悄悄出现,若不认识清楚和加以防范.广播法制节目便很容易陷进误区.本特在此予以揭示.希望给有关广播节目一个提醒。  相似文献   

18.
《行风热线》节目是河源市党政权力部门和广播媒体共同构建的一个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它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负责人走进电台直播室,直接与人民群众对话,倾听意见建议和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9.
李韵明 《中国广播》2004,(10):18-19
时下无论您在神州大地何处打开收音机,南腔也好,北调也罢,医药保健品咨询类的广播讲座可谓无处不在。南方称之为“坐堂”节目,北方谓之“医药咨询坐台”节目,我称之为“广播医药保健品专题讲座”(简称“医保讲座”)。这类节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迅猛地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播媒体,使其成为一种广播所独有的节目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然而我们发现,在形形色色的节目创新中,许多电台的广播评论非但没能进步,反而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一些电台以增进平等意识为由,干脆取消了评论节目,他们主观地认为评论就是自上而下的训示;一些电台虽勉强开办评论节目,但操作中要么以述代评,要么办成了报刊杂文的有声版,具有广播特点的优秀评论如风毛麟角。这使得广播媒体的旗帜正在失去应有的色彩。而许多年轻的广播人对评论的界定、特征、采写的要求所知甚少,难以驾驭,更让人对广播评论的前景忧心忡忡。其实,新时期各种媒体、各类节目都面临淡化“宣教味”的问题,评论难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拿出观点独特、思维领先、形式新颖的评论,更显难能可贵。举凡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媒体,除了快捷的信息发布,日积月累的思想传播,评论更是其积累公信力的秘诀。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广播》杂志从200r7年第2期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开设《君昌话评论》专栏,邀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部主任、高级编辑张君昌先生就广播评论节目的采制规范作出讲解。张先生曾长期主持广播节目评奖工作,他将以历年获奖评论为蓝本,点评优秀作品的采制规范和精妙之处。这既是一次对全国广播评论创优历程的回顾,又将是一次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知识的普及。我们想以此带动广播评论创作的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