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李准是当代文学史上循着共和国“车轮的辙印”起步、前进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命运很引人注意。新时期以来,李准经历丁一次涅槃,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黄河东流去》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果同他前期的整个创作放在一起考察,则可见李准创作的新追求和新成就。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尽管今天我们对这句话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仍是我们评价作品的一个基点。《黄河东流去》描绘了一幅中原人民群像  相似文献   

2.
所谓“闲笔”是指在叙事作品中,切合表达的需要,而有意造成情节的断续,文笔的婉转纡徐,气氛的调节变换,节奏的张驰间歇的一种叙事手法。“闲笔”有时初看起来好像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游离主干的蛇足、败笔。其实,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研读了《语文月刊》2014年第6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一是印江苏老师的《难文浅教,让学生收获幸福》,一是黄翠、陈学敏老师的《探讨“浅文深教”式教材处理艺术》。客观地说,二文是文本教学中每每遇到的一个问题相对的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难文与浅文有相当的启迪意义。让我惊叹的是二文都不约而同地言及如何处理作品“闲笔”的内容,前文主体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后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是“闲中有趣:闲来之笔赏新趣”。看似闲笔而不能闲置,笔者也想对“闲笔”的准确界定与解读方法作一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小说、散文中,常有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闲笔”不闲,作者往往在貌似闲笔的有限笔墨中,隐着丰厚、深刻的内涵,从对其小说、散文的个例分析,我们可看到鲁迅语言的精粹、笔墨的经济、内涵的腴厚。鲁迅堪称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闲笔”,应指那些看似闲散、游离,实则与主题密切相关且别具表达效果的文字或情节。“闲笔”不闲,因为它们在文中或延伸补充,或衬托渲染,可使文章层次更加丰富,虚实相间,摇曳生姿。这样的“闲笔”亦可称为“妙笔”。刘静老师《基于〈藤野先生〉的“1+X”教学设计》以“研究‘闲笔’的妙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闲笔”、理解“闲笔”、品味“闲笔”、运用“闲笔”,整合阅读三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我的母亲》,并将对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较好地实现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构思新颖、实用,可谓教学设计上的“妙笔”。  相似文献   

6.
“闲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为切合表达的需要,而有意造成情节的断续、文笔的婉转迂徐、气氛的调节变换、节奏的张弛间歇等的一种叙事方法。“闲笔”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可有可无,细细品味,则独具匠心,不可或缺。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切不可忽视“闲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闲笔”,指的是作品中看似与情节、人物、主题无关而其实是大有关系的文字。与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9.
1958年初,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战线“大跃进”高潮的迅猛到来,文艺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映“大跃进”中的新人新事的创作热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家李准来到河南林县山区的龙头村体验生活。当时,他住在一个妇女队长的家里,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李准却很少能见到这位早出晚归忙于生产的妇女队长。  相似文献   

10.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1.
“双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深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以“闲笔”为散文深度教学的切入口,厘清“闲笔”的定义、类型、作用,设计品读散文“闲笔”的学习任务,提出品读散文的策略,实现学生对散文的深度学习,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以“闲美”著称,读他的小说如在丛林中徘徊漫步,惬意无比。他善用“闲笔”,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味和意蕴。譬如汪老的《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十分寻常的回忆性散文,但由于闲笔的运用,使散文旁辟小径,曲径通幽,尽显自然洒脱的“散”文之美。请看课堂上关于“闲笔”探讨的四个镜头:  相似文献   

13.
周瑛 《新疆教育》2012,(23):134-134
细节,即细微末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等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细节,文章就成了“无水之源”,缺乏精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细节描写的品析和运用。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教学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思考:1在课堂上。重视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和运用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方。因此,有效利用课堂进行细节描写的教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吴卓君 《考试周刊》2011,(88):51-51
本文通过文本“闲笔”“留白”处的研究,让学生能自主地在“闲笔”处流连,欣赏言外之意的独特风景;在“留白”徜徉,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境界。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东流去》(上)是李准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版于一九七九年。在此书之前,李准虽然写过许多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而且有不少篇什在读者和观众中享有盛誉,但他却不曾写过长篇。如果借用高尔基的短篇小说是手枪、长篇小说是大炮的比喻,那么,二十多年来李准一直使用的是手枪,而只是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才第一次拿起大炮这个武器。但从作品的实际效果来看,多年来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的写作,的的确确为他写作这部容量较大、人物繁多的长篇,作了扎实而充分的准备,从而使他一举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结婚了     
《音乐世界》2013,(3):88-91
《我们结婚了》第四季中的“执着夫妻”李准与吴涟序,虽然前段时间被某些事情困扰着,但好在最后雨过天晴,节目还能继续播出。李准与吴涟序在《我们结婚了》开拍之前,就自夸两人的姻缘是“命中注定”。见面以后,两人也激动得掩饰不住对婚姻生活的期待。李准说道:“‘顺藤而上的你’,我们俩人真有缘分。”吴涟序也夫唱妇随,道:“我好像已经坠入爱河了。”  相似文献   

17.
《避雨》节选自李准的短篇小说《耕云记》开头。作品反映的是五十年代末农民办气象的事,主人公肖淑英(即文中的“姑娘”)是人民在新时代向自然斗争中所出现的一个新人。节选部分可分为三段:—、写草棚避雨的奇遇;二、写大  相似文献   

18.
作品是作家灵魂高度自由,精神高度释放的心理活动产物。作家主体精神、心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作品的产生,“原始情绪”是《雷雨》的一个不可否定的客观存在,是促使曹禺从事戏剧创作最深刻、最稳定、最强大的“原动力”。本文试图探析“原始情绪”的成因、内涵和表现以及与曹禺创作生命流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是意义不确定,也未实现的言语成品,它在作者创作和读者理解中存在,文学文本尤其如此。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即"闲笔"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写作叙事学认为,空白往往会由闲笔来设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闲笔"是散文"形散"特点的最大体现。细致探究散文的"闲笔",能洞察  相似文献   

20.
细节,是指生活中很细微的小事或人物的细微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虽然看似细微简单,但是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因而可以胜过一大堆抽象的说明和形容,可以说:“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著名作家李准说:“我写人物,主要手段就是细节和语言。”他还说过,看一部作品生动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