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日籍日本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的形式考察了日本礼仪中诞生、婚嫁、死亡三个阶段中忌讳语的使用现状。结果显示日本人的忌讳语意识依旧存在并对其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忌讳语是语言、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它虽长期存在但逐渐淡薄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通过对忌讳语使用现状的分析,为把握日本民族语言、民族特性,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婚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仪礼中的重要阶段。中日语言文化间的相似性使中日两国的婚嫁礼俗、仪式及婚宴场合下的忌讳语有着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让人联想到离婚、再婚、感情不和、死亡等方面。但是,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有其自身特色,所以“婚嫁”忌讳语的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此研究,可以透过语言现象把握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洞察中日民族文化的“同”与“异”,深化对中日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以及这两种句式的对应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数字里的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数字“一”至“九”在中西语言中所蕴涵的吉祥、忌讳和情感文化作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的使用作了初步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会出现“误加”、“搭配偏误”、“误用”和“语序偏误”等偏误形式.本文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况作了考察.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  相似文献   

6.
古代忌讳语     
一、忌讳和忌讳语在封建制度下,出于封建礼仪的需要,也由于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古人有不少忌讳。在什么情况不下能做些什么事,不能说些什么话,有一定的俗规以至法规。这种行为上和语言上的规戒约束就是“忌讳”。《礼记·曲礼上人“人竟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说明了古人对禁忌的重视,每时每地都惟恐犯了忌讳。古代的忌讳不但多,而且严,有的竟成了法律,倘不小心,至有获罪而被杀头的危险。贾谊《过秦论下》中有句后便反映了这种情况:“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免”秦朝犯讳触法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其语用功能。作者指出,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主要是为了避免“忌讳”,避免刺激和伤害他人感情,美化自我,掩人耳目等。同时也指出,委婉语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8.
在《四库全书》的誊录与《四库》提要的撰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忌讳的文字。如何处理这些忌讳文字,是《四库全书》编纂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四库馆臣为了规避“违碍”字句,不惜任意改动原文。明赵迪《鸣秋集》的提要,为我们了解四库馆臣的有关处理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研究这些忌讳文字的处理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乾隆时期的文化生态,也有助于更好地使用文献。  相似文献   

9.
论非理性因素的个体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果说我国理论界对“理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那么对“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非理性”几乎还是一块亟待开垦的精神处女地。不过,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就直觉、灵感、情感和意志等这样一些“非理性”因素进行了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和文艺学上的初步探索,这对于我国长期忌讳和忽视“非理性”问题的研究作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言禁忌语系指所有为人忌讳的语言材料,并从多种角度阐述了禁忌语的“功”与“能”及不同禁忌语的不同社会文化根源。本文同时论述了禁忌语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人们对有关“性”的问题比较忌讳,很少有人在公开场合讨论涉及“性”的话题。据调查,大部分高中生是依靠同伴、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性知识。而通过这种自我摸索、“无师自通”的方式获得的性知识很多都是不准确甚至是有害的。社会的“性忌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中生的性无知与性愚昧,而性无知和性愚昧又直接导致了高中生不健康的性心理以及不当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者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 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13.
做老师的,常常会自觉或发觉他人有一些“口头禅”或“习惯语”。有趣的是,不同的“习惯语”往往能微妙地反映当事者的某种性格或心理,其产生的效果也往往因人而异。比如说常把“是不是”挂在嘴边的,差不多每句话的后缀都有“对不对”的,谦和者流露出的是一份民主与平等,强硬者则多了一份不容置疑。但无论怎样的效果,听的次数多了,也便基本没了效果。近来在观课评课时也常有些“习惯语”入耳,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14.
少年时,我特别看不’惯父亲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禁忌。比如说,吃鱼的时候一定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要说“把鱼抬过来”,理由是“渔家特别忌讳这些,在船上说‘翻’是很不吉利的”。  相似文献   

15.
醋,是最普通的家常调味品,可是很多北方人不称它为“醋”,而管它叫“忌讳”。就是说,这个字是忌讳说的。这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俗称妒忌,尤其是性妒忌为“争风吃醋”;再推下去就是男女之事,近于脏语,也就是“不洁”。还有一层意思是,“醋”与“错”同音,不吉。“犯错误”有时还被当作犯罪的委婉之词,当然这是后起之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对象等问题所持观点不一而足,有必要从翻译研究本体论角度出发加以探讨,梳理中国翻译史上“直译”与“意译”旷日持久的纷争,并指明应在语旨、语义及语形的层面实现“意”译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外国人了解中医情况的实验调查,提出对外中医教学效能与外国人的汉语能力有关;本文借鉴了现代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及二语习得等理论证明了“通感”意识对提高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内涵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叔语表述的理解能力等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样化的诠释。近十年来,该理论被语言学家成功地运用于二语外语教学。二语语用发展,作为语际语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把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解读出发研究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核心思想,便可概括为二语外语学习者在与人和与二语资料的交互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语用能力。因此,在二语语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架角色、同伴的互动合作和二语资料的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显性和隐性教学,采用合作对话、角色扮演、组际评价等同伴合作的学习形式,灵活利用二语教材、外语情景剧的辅助功能促进学生二语语用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欣喜于“满堂灌,满堂问”消失的课堂新景观,欣喜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动态美,但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不断忧虑,语文课究竟还姓不“姓语”;只简单“落实文本”(从词句引发)是否就姓“语”了?一些语文老师甚至开始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这“组织者、引导者、启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变化,日常言语交际中“美女”“帅哥”等称呼语流行起来。文章以汉语中的流行称呼语“美女”为对象,重点从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视度,解读流行称呼语,旨在指出:流行称呼语在互动性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很丰富的动态语境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流行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言行事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