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就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但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高校知识产权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研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及其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人才培养数量少;培养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配;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培养经验不足,学科建设体系尚不完善。为此,各高等院校应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将知识产权以必修课方式列入教学计划,大力发展双学位和法律硕士教育,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师资培训计划,以及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产权跨学科培养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3.
法律硕士项目推行至今已有20余年,其设立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实务型、高层次”的法律人才。民族地区高校在办学时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夯实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条件,培养出法律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出色、适合地方社会法治需求的专业化、类型化的卓越法律硕士人才。  相似文献   

4.
法律硕士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实务人才,但是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和法律职业没有出现良好的联系和互动。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在招生环节、过程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把握目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应该是未来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主导方向。探索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规范学生日常管理等,是确保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实践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作为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的症结在于高校与社会(企业)的隔离、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技术与法律、管理的脱节。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践型知识产权人才是现实所亟需,应借鉴J.M与MBA模式,强化多学科交叉培养,开设知识产权学位课程;强化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注重在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和企业的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6.
论理工科高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人才.理工科高校具有培养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应当将培养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作为新的目标和任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法律硕士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专业,为此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现行法律硕士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能力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法律硕士培养机制过于封闭.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坚持开放式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其国家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知识产权枢纽,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许多做法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知识产权人才的标准和培养框架,针对普通公众和专业人士开展丰富多样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办了知识产权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其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颇有特点。新加坡其他理工院校也将知识产权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后备力量。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更是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使其成为"新加坡知识产权智慧聚集地"。  相似文献   

9.
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普高院校之事,各高职院校亦有广阔的培养空间。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知识产权事务与其他理工类专业双学科专科教育;可以开设独立的知识产权事务专业。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建立知识产权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地方院校法律硕士点的日益增多,作为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将日益增多.对地方院校法律硕士培养单位而言,如何改革传统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成了法律硕士培养之重点.而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需要构建包括实践教学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类型化的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如此方能培养出法律知识系统、实践能力出色、适合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对实务型法律服务人才需求的增加,法律硕士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虽处在同一层次上,但各有侧重:前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对实务型法律服务人才需求的增加,法律硕士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虽处在同一层次上,但各有侧重:前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法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保证与提高法律硕士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和法治现代化建设事业。然而,这一“热”现象却仍然存在“冷”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法律硕士培养的实践经验,从法律硕士和法律硕士教育的本质着眼和思考,认为教育的过程性仍是法律硕士教育的核心、要求和期待,并对过程性作了制度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自在美国诞生以来,由于它的先进性和广泛适用性,已被许多国家和法学院引入与采用。此教学方法与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相契合。我国部分高校经过充分的探索、研究和论证之后,开设了诊所法律课。在法律硕士教学中引入该教学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造性应用,将其确定为当前法律硕士培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的能力,符合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经世致用的原则,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政法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是探索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融,将理工课程纳入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阐述了在政法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开设生物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表明,近年来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其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更成为社会一大热点.知识产权人才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性.针对区域知识产权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培养模式应当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级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我国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要规范司法考试制度,将司法考试与法律硕士入学考试融为一体,使法律硕士制度真正成为高级法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有效制度,也就是"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获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司法考试(法律硕士入学考试) 法律职业素质培养(法律硕士教育)"的三段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持续推进的法治中国建设和不断深入落实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明确了培养目标。当前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法治中国建设对法律人才需求的视角对法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审视和反思,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建立法律职业的目标导向,以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破解"三脱节"现象,塑造法律职业人格等优化策略,以构建既可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又能突出个体专长,并且适应职业取向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落实法律硕士实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硕士新培养方案的出台,说明法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为完善培养环节、落实该培养方案中实务型人才目标,本文从实务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及相应内容之重塑这几个角度展开阐述,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实务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0.
我国知识产权教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人才紧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务必积极回应并予以切实解决。而其中的理工院校,不仅在数量上占所有高校比重近半,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理工专长、科技力量雄厚、产学研实践丰富等,适于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文章探析理工院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革新的思路与对策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