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靖华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尤其是在苏轼研究上造诣颇深。《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一书以“用学术论文为东坡作传”为核心目的, 注意把苏轼放在文学发展史中进行论述, 尤其重视苏轼在文学史中具有的开创性贡献。在对作品和现象分析的时候注意把握其产生的深层原因, 同时还重视文学史上一些经常被忽视的细节问题, 挖掘其中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从而为苏轼研究建立了一种“范式”。朱靖华教授的研究“范式”, 不仅对苏轼研究, 而且对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陶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后人关注和评论,但置喙不一,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看法。本文拟将苏轼的《和陶诗》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开创性的价值:其一,追和古人始于苏轼《和陶诗》;其二,自苏轼创作《和陶诗》后,自宋至清,和陶诗的创作可谓绵延不绝,这已经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三,苏轼晚年至爱陶渊明,从多方面评论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和陶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苏轼以艺术的手法解读陶渊明,苏轼以其当时文坛泰斗的身分,所谓“位高声自远”,有意无意地从此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为文学史家所注意。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亦即词人是在什么情绪支配下创作此词,词借赤壁怀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这个与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人们的见解却并不一致。《蓼园词选》论此词:“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谓“词的基调应该说是健康乐观的”。细绎其意,前者以为是悲观,后者以为是乐观,两者见解恰相抵捂。但我们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体会词里所流露的词人的思想情绪,又觉得都不尽吻合所以想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本文从苏轼的人生哲学层面来分析《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吾读》中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对苏轼的宽广胸怀及其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人帮”反党集团打着“评法批儒”的幌子,给苏轼贴上了“儒家”的标签,戴上了“典型投机派”的帽子,全盘否定。为了对苏轼这样一个在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作出正确评价,有必要研究一下苏轼的生平。  相似文献   

7.
《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本文从苏轼的人生哲学层面来分析《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宋代散文大手笔,文学史上一向将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诸大家相提並论,类比之为“韩潮”“柳泉”“欧澜”“苏海”。在苏轼宏富的散文著述中,议论文和篇幅较长的叙事抒情散文固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杂文小品、随笔札记之类,也是构成“苏文如海”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袁宏道曾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这个说法提醒我们,重视和研究苏轼的“小文小说”,对于全面认识苏轼的人品文风具有重要意义。《志林》是苏轼的笔记文集,即所谓“小文小说”。它成书于晚年,较为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创作成就。它题材,广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苏轼所处的时代环境、接受的教育情况及第二次苏轼入京时的思想状况,分析苏轼写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时的思想,并且从“鸿”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运用和“雪泥鸿爪”的本体两个方面讨论,认为此诗中“雪泥鸿爪”比喻对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被贬黄州的苏轼完成了思想由儒家主导向释道主导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一词二赋中的人称变化看出这一转变的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处于儒家主导的失意状态之下,他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如梦”的感慨;《赤壁赋》中第三人称“客”与“苏子”的对话,则是面对人生困境苏轼精神世界中儒与释道的碰撞;《后赤壁赋》中的“予”实现了碰撞后的超越,归于豁达与超脱,有着浓浓的释道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今天许多人能够记住秦观,大概是因他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鹊桥仙》,未了的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知道慰藉了多少相恋却不能相守的红尘伴侣。秦观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于苏轼的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13.
谈苏词二首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这所谓“豪放”,也只是与温庭筠、柳永等那种专写绮罗香泽,以缠绵旖旎著称的“婉约”派相对而言。事实上,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空灵隽雅,有的萧洒飘逸,有的豪放粗犷。《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豪放粗犷”一类的代表。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以及在风格上“豪放”到这种程度的作品,在苏轼词里也不是很多的,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一个侧面。本文就想结合这两篇作品,对苏轼的这个思想侧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对黄州山川风物和历史典故“扭曲变形”的描写,隐含着他对政敌的蔑视;对“变”与“不变”关系的阐释,又和他经世致用的思想、行为相背离,这种“言不由衷”体现出苏轼人格的高尚。  相似文献   

15.
对苏轼早期思想的研究,历代学者多走入了误区。他们依据《宋史·苏轼传》和《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公奋励有当世志”和“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这两句话引出现成结论,认定苏轼自少时起就怀有尊主泽民、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思想。但碑文史传多隐讳溢美之辞,与实际情况不符。苏轼早年则“好道慕隐”,向往出世。因“父兄不允”而被迫应举。两举进士、名动京师。虽然仕途顺利,但仍然未能激起他“书剑报国”的雄心壮志。直到从官凤翔时,他的思想才从消极转向追求功业。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孟子的升格运动中,对《孟子》的非议也延绵不绝,而苏轼则与众不同,他既有“疑孟”、“非孟”的思想,又有“尊孟”的言论。苏轼正是以其“扬弃”的精神对待孟子其人其书,用以建构自己的思想大厦。  相似文献   

17.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了《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惜花》《雨中花慢》《玉盘盂二首并引》等咏花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密州的花事之盛,寺院数量之多、力量之大,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虽然苏轼来时,密州是“旱蝗相继”的灾情,但他从黄老思想出发所实行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的理政思想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诗人才有灵感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咏花诗。这些作品,体现了苏轼知密州时期的际遇以及他的思想状况,对苏轼一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原毁》是韩愈的一篇政论文章,同《原道》、《原性》一起并称“三原”,但以《原毁》价值为最高。《教战守策》是苏轼在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仁宗嘉佑元年至六年),应考时所进时务策的一部分。它是苏轼策论中难得的好文章,堪称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韩愈同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曾尊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可见他是推崇韩愈、步武韩文的。从文学主张看,苏轼重视文章的内容,反对“未  相似文献   

19.
纵观文学史,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丰富、复杂的,为此人们对它们的评论也见仁见智,其说不一。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曾三咏赤壁(即前后《赤壁赋》及词《赤壁怀古》),特别是其中的《前赤壁赋》与《赤壁怀古》更是诗文中的瑰宝,但是人们对其认识也分歧甚大,难以统一。不  相似文献   

20.
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在其《赤壁》二赋中,具体体现在庄子“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及“游”的审美观的影响。苏轼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即唐宋时期“中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