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法指津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对文言实词中多义词的考查,一直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近几年来,高考语文文言部分试题几乎都考查到文言实词。这是由文言实词在文言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文章的意义主要是靠这类词传达出来,不理解它们的意思,就无法理解文章,无法跟文本进行交流。对于这类字词,很多时候,我们要通过猜测推断的方法来弄懂它的含义,但这种推断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断,  相似文献   

3.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在此,笔者归纳了五种方法,以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一)据形推义[名师点津]汉字大多为形声字或会意字,我们可根据字的形旁推断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虚词通文气,实词主文义”,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古文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阅读题的一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掌握120个常用实词和课本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而非生僻难懂词;二要吃透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单音和双音词、词类活用”,学会紧扣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正>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在此,笔者归纳了五种方法,以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一)据形推义[名师点津]汉字大多为形声字或会意字,我们可根据字的形旁推断词语的含义。如人教高中必修三《劝学》  相似文献   

6.
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高中六册课本中共列出340个常用文言实词(各册书后均录),如此面广量大的实词,学生要完全准确把握,实非易事。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对于他们准确把握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把握,都涉及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即是说,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可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是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广东高职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求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本文就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克明 《广东教育》2006,(10):47-48
[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既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是考查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考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即:①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②《语文》课本及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实词;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理解”是指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方式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判断加点实词含义的正误(或直接写出其含…  相似文献   

11.
【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既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是考查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何谓“常见文言实词”?依据《考纲说明》解释:“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与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何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高考试题来看,就是要考查考生判定多义的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的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有: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判断古今同形词语意义是否相同等。【技巧指南】在多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切实记牢常见文言实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比较可行的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技法之一:以形断意。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字的意义。例如“涉”字,左边是“水”,表明与水有关;右边是“步”,“步”字的结构实际上上半代表一只脚,下半代表一只脚,含有过河的意思。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出“七岁而能涉”(苏轼《日喻》)和“...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阅读专题(一) 【考点分析】《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它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考查重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在备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实词及《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相似文献   

13.
张建 《现代语文》2002,(3):23-23
言实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其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含义”。这意味着考生一方面要积累常见实词,掌握其基本意义,另一方面还应当学会对具体语境中实词的词义进行推断。如何推断,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全国各地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所考查的文言文词语涉及常用的典型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词语意义理解的考查,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重点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虚词通文气,实词主文义”,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古文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阅读题的第一大考点。 作为考查重点,《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其明确了高考备考指向:一要过关120个常用实词和课本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而非生僻难懂词;  相似文献   

16.
徐家永 《新高考》2009,(Z2):32-34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标志着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热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第Ⅰ卷中  相似文献   

17.
冯慧敏 《语文天地》2011,(10):15-18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笔者在品析了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此考点所涉及的考查内容最为广泛,涵盖了整个文言文考查内容,既有单独的实词选择题,又有涉及重要实词的主观翻译题。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其考查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成为2011年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18.
文言实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其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如何理解、推断其含义?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一、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在整句(排比句、对偶句)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借助这种特  相似文献   

19.
正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内涵的关键。本文选取历年安徽高考试题,从文言文实词词义考查出发,列举考生实词理解错误的原因,进而概述考试中常用的实词词义分析的方法。一、高考文言实词词义考查考点分析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语文》中对文言文实词考查考点阐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是重点考查内容。考试中对实词的考查一般有两类题型,一是选择题,二是翻译  相似文献   

20.
语文考纲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把握文意,进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也是阅读的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考试时切忌望文生义,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推断文言实词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推断,考生解题时将会得心应手。一、语法推断句意顺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理顺句意,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