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四灵魂》中的印第安人如何在多元文化之中完成寻根之路。通过分析土地对主人公弗勒的重要性,印第安传统文化对其生存的意义,主流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最后药裙对其灵魂重塑的帮助,弗勒完成了寻根之旅。厄德里克也以此书写了历史,探索了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之中新的生存模式,强调了印第安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奇。  相似文献   

2.
中国侨务文化的认识论,要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宏观背景,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中审视其形成及发展。侨民是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其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与居住国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是两种或者多种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合,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居住国文化的接受。就在这一系列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的文化认证。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中国侨务文化认识论,必须以中国文化认识论为主,进而寻找侨务文化形成的源流及发展趋势,为文化融合确立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评点富士康和山木集团事件,指出其企业文化的典型意义,论述高职教育对此应该获得的启示,面对企业文化应有的理性态度,以及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预前教育中必须完成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可知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的源头应该追溯到红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随着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其形象渐趋复杂.兽面纹的融合主要是在龙山时代完成,经过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最终形成常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政策有无文化抵制是课程政策是否有价值的前提.如果一项课程政策没有任何文化抵制发生,这项课程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果课程政策存在文化抵制,全面研究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辩证看待及有效克服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并努力完成对课程实践的文化重建便成为课程变革中的重要任务.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在课程研究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全面把握其现实状况,完成其理论建构,深刻反思其方法论,是当前课程政策文化抵制研究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6.
英语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信仰尤为重要。不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无法和对方达到心与心的对话和文化与文化的交融,也无法真正完成翻译。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除了文化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概括。期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黄丽蓉 《亚太教育》2023,(2):100-102
为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应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基于此,从“全维度推进,彰显革命文化教育综合性”和“多策略赋能,提升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两个方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的策略进行探究。增强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建立文化自信,以教材中的革命题材课文为基础,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传入及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其变革途径是多样的,其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且不同时期变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概言之,是通过批判、继承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认同、吸纳和诠释外来文化等途径完成这一近代转换的,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形成了中国近代新的文化传统,其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哥特小说研究的兴起,《修道士》也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立足文本,在通过对安布罗斯之死中出现的典型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独具特色的恐怖美学和其与圣经的文化渊源,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完成对《修道士》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文化词汇对外语学习者的记忆来说存在着文化概念或联想意义的图式空缺,对外汉语教师采用词汇练习系统完成空缺图式的构建过程,在文化词汇学习过程中完成汉语学习者汉文化意识初步培养的任务。文化词汇教学以文化词汇与文化事实共同学习、语言国情视觉化、文化概念和联想意义阶段形成等为基本原则。文化词汇教学与练习系统按阶段分为语言国情、语言文化和文化交际三种基本类型练习。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已经进入到我国,并开始对大学生产生日益严重的影响。消费文化凭借其感性和时尚的魅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积极应对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通过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的创新,化解挑战,在新形势下继续完成好高等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有着其自身的成长机制。公民文化的发展程度是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在从虚体公民文化发展为实体公民文化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政治精英的引导、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各界精英应发扬协商妥协的精神,勇挑重担,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联结社会的纽带。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的超稳定就建立在文化的基本和谐之上。而中国近代百余年的社会与政治的动荡,其根源也在于文化上的冲突。在新世纪,我们开启了和谐社会建设,但如果不在文化建设上正本清源,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纳西方文化(含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百余年未能完成的文化重建之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在新文化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为和谐社会奠定牢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而立见枯萎。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必须同时学习和适应这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外,应通过各种途径在外语教学中植入文化内容,输入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同时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基础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性格和品格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坚强面对各种失败和挫折。人格的塑造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教育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其因应的时代命题是如何重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并为其构建一永恒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礼、义、仁"是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设定的。这样的内容和其要完成的任务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个人内在超越的入世文化,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来致一个和谐的太平盛世。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陷入了需要转型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方令孺来说是一种考验,她既受到了良好的闺秀教育又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在吸收"五四"先进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完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文章尝试从方令孺的教育经历、婚姻家庭及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品格,探索其对文化融合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政权经营西南,汉族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资源利用模式在西南地区渗透,文化价值观的不适应导致西南山区后天干扰性的脆弱生态系统。当地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利用这一生态环境上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发掘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只要我们诱导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完成文化重构,就有可能建构起有助于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政权经营西南,汉族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资源利用模式在西南地区渗透,文化价值观的不适应导致西南山区后天干扰性的脆弱生态系统。当地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利用这一生态环境上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发掘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只要我们诱导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完成文化重构,就有可能建构起有助于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