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锣鼓是一种土家族民众在田地里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薅草锣鼓历史悠久,锣鼓伴奏、一唱众和、语言质朴幽默、程式规范等是其主要艺术特点。薅草锣鼓主要是用来鼓舞干劲,调节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推介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远古演唱到今天的鄂西北锣鼓歌分为阴歌锣鼓、薅草锣鼓扣花鼓穗三种类型,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扣只此一处的地域特色,它是鄂西北山民表达喜、怒、哀、乐的艺术载体,花样繁多,内容浩瀚,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4.
薅草锣鼓,是整个土家族共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但在今天,薅草锣鼓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些地方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其经济基础基本消失;传承出现了断脉;被强势文化所排挤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对薅草锣鼓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换工搭伙"制度是川东宣汉百里峡土家族农民兄弟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劳动中自发地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生产劳动制度,"薅草锣鼓"是其最重要的管理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流淌,"薅草锣鼓"这一管理工具下的"换工搭伙"制度在经历了它的繁荣后走向了衰落。如今,"薅草锣鼓"之"换工搭伙"这一形式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社会功能已基本退化,社会性、娱乐性的音乐健身功能得到了再生和进一步的加强与升华。追述"换工搭伙"制度的渊源、繁荣及衰落脉络,是为了进一步继承、创新、开发和利用其社会音乐功能,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土家音乐文化及其价值,使其在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薅苹锣鼓是武陵地区土家族人民特有的劳动歌谣,它是按一天的劳动时间而形成的声乐套曲,主要由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四部分组成;曲体、体裁、唱腔、调式多姿多彩;歌词分固定歌词和即兴歌词,内容主要是以提高劳动热情和劳动效率服务。表演在田间地头,以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与劳动紧密结合;表现土家族人民的朴质感情和美好愿望,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效率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薅草锣鼓歌作为一种歌乐形式,在土家族聚居区流传很广,深受广大土家族人们所喜爱,它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作用于人民生活劳动之中,与土家人日常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这一古老歌乐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唱腔内容、音乐特点等进行考略,以使人们对这一土家族古老歌乐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8.
王瑞 《保山师专学报》2012,31(5):101-104
四川薅草锣鼓是巴蜀地区人民生活的反映,特殊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形态造就了其中的历史信息价值、文献价值、文化载体价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目的在于挖掘其中多样性的价值,有利于薅草锣鼓研究方法及理论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薅草锣鼓哥歌作为一种歌乐形式,在土家族聚居区流传很广,深受广大土家庭人们所喜爱,它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作用于人民生活劳动之中,与土家人日常生活劳动息息相关。章通过对这一古老歌乐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唱腔内容、音乐特点等进行考略,以使人们对定土家族古老歌乐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0.
王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52-153,156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人们在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杰出传统文化的代表,演绎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历史的伟大精神,丰富祖国多元化文化,成为川东人们广泛流传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薅草锣鼓》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薅草锣鼓》是流传在汉水中游深山一带应争日争时的农事生产而产生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锣鼓说唱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意蕴丰富,色彩浓郁,气氛热烈,效果立竿见影,昭示了一条中国艺术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2.
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锣鼓,又称薅草锣鼓。它以一种原始的务种田间劳作“挖生田”的锣鼓歌乐形式,曾在鄂西北一带广为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劳作化形式的改变,使得这种形式已在消失或正在消失。由于地处荆山的保康、南漳地理环境特殊和生产方式的需要,使这种古老的遗风犹存余迹。它的音乐、歌腔、表演的完美结合所形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体现了荆楚腹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这一原始农耕的古朴音乐文化是值得音乐界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唱民歌     
<正>"唱民歌,跳摆手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计生知识,真好。"9月3日,桑植县芭茅溪乡人口文化广场上格外热闹,几十名育龄妇女正在欢快地唱歌跳舞,掌声不断。近年来,芭茅溪乡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把新型生育文化渗透到民歌文化之中,通过计生协会组织,成立婚育新风文艺宣传小分队。每年投入10万元左右,聘请专业老师编排舞蹈、舞曲,组织群众进行训练,创造出了计生山歌、小调、花灯、曲艺、劳动号子、薅草锣鼓、  相似文献   

14.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星 《儿童音乐》2023,(4):74-75
<正>一、歌曲创作背景《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原名《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的单簧竖吹乐器,虽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土家族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五种。二、歌曲分析歌词方面,“乃哟乃”在土家语中是“来呀来呀”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愉快、高兴、爽朗”的情感表达。歌词一开始即运用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儿童呼唤声,“乃哟乃乃哟嗬,乃乃哟乃哟嗬”,  相似文献   

16.
辰溪茶山号子歌是辰溪瑶族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茶山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文章从茶山号子的声腔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词曲特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茶山号子的音乐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开学初,我校七年级96班进行了一次劳动.劳动范围是厕所以及周围的草坪.作为班主任的我对劳动结果很不满意:该带工具的四位同学只有两位带了,由于工具不足,大多数同学望着杂草丛生、垃圾满地的操坪傻了眼;随后他们三三两两、或蹲或站,象征性地扯草.我喊了这个又喊那个,没有什么收效.  相似文献   

18.
民族歌曲是中国最早的音乐门类之一,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虽不是专业的音乐门类,但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歌在本质上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创新中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贵州民歌曲类样式繁多,词曲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歌唱时体现了贵州人民真诚、豪放的真实情感;湖北民歌比较注重原始创作,但也不乏创新。本文对比了贵州和湖北民歌艺术特色的差异,体现两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自上而下,大葱分为葱叶、葱脖子、葱白和葱根。葱白是大葱被埋在土里的那部分,是人们最喜欢食用的部位。我小时候跟爸爸栽过葱。除了薅草、施肥、浇水之外,爸爸还铲起垄与垄之间的土给长出葱脖子的葱培土。爸爸说:"只有埋进土里才能长出葱白。"过了一段时间,葱又长高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11日,很荣幸能够亲耳聆听一场民族音乐会,演唱内容是部分有地方代表性的民歌,让我们受益匪浅。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民歌知多少"——民歌的推广与研究,聆听纯美之声,探访乐之根本。一、我理解的此次演唱的"民歌""民歌",在中国的土地上,由各个地方的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