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撩开岁月的风尘,日历回翻到1949年12月. 毛泽东刚刚胜利指挥完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还来不及抖落净身上的硝烟,就匆匆踏上了苏联"老大哥"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行程万里的出国远行.当年曾作为贴身卫士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李家骥所回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秘闻,至今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嗅着纸墨的味道穿过厅堂,一位儒雅的老人正在案台前铺纸、研墨.老人的书房四面书架,墙上、地下全是书法作品,沙发上是满纸未干的墨迹.古色古香的书房对于习惯了现代化办公的人们来说,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淀的文化禅意.  相似文献   

3.
1976年9月10日晚上11点多钟,杜修贤在人民大会堂布置悼念毛泽东的吊唁活动的拍摄工作,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困了乏了,就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几十小时后,毛泽东的遗体就要运至这里,明天还要拍摄瞻仰毛泽东遗容的场景,想到这里,他准备坐在大厅的沙发里休息一刻。朦胧间,耳边有一个声音对他说“老杜,你带上相机跟我走”,他睁眼一看,是汪东兴。  相似文献   

4.
南振中,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指挥着新华社的重大报道和日常报道。是新闻界的知名人物。 这位新闻大官,没有“官”的派头,仍然保持记者本色,边听边记。1995年他到山西考察,7天就记满了8个笔记本。1996年到江苏考察,行程半个月,满满记了14本。 记得那次我来到南总家,问他为什么要那样认真地记,记得那么详细究竟用处有多大?他笑而不答,从沙发上站起来,轻轻地说:“你来!”我跟着他进了书房,我惊呆了。 书房一侧墙壁上并排立着两个米黄色的书架。每架6格,格子里摆的不是书,而是笔记本,像书一样整齐地排列着,满满两架。由于笔记本比书本小,摆上一排,还有很大  相似文献   

5.
话语     
《新闻世界》2009,(7):3-3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宇,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著作一直是日本出版商重要的出版资源之一.自1946年日本东京十月书房出版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毛泽东著作日文版的出版就没有间断过.1971年10月,角川书店出版了《毛泽东语录》,该书上市后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到1976年9月,共重印九次,发行量为12.1万部.  相似文献   

7.
话语     
《青年记者》2009,(12):4-4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旬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相似文献   

8.
赵家璧的书橱——一位老编辑的过去和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赵家璧先生家里作客,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书房里的那一排书橱.那是上海市山阴路大陆新村的一间陈设普通的书房.南面靠窗放着一张大写字台,桌面上除了文房四宝,就是一堆堆已完成及未完成的手稿;东墙上挂着一幅主人的老友、作家老舍的照片;西面是一对待客的沙发,墙上挂着老舍夫人胡挈青手绘的一幅花卉立轴.靠北墙的,则是这一排书橱.书橱仅一人来高,暗红色的框架,正面配有玻璃拉门.里面密密集集地安插着不同年  相似文献   

9.
父亲档案     
这几夜失眠,今晚尤胜,身躺着,眼闭着,脑乱着,父亲的点点滴滴总在脑海里不停地闪烁。我索性坐起,穿了棉衣轻步走向书房,灯一亮,就扑向桌上那本《干部档案》——那离了我手、眼最多3小时的黄色档案。这是父亲的档案,是我第二次从县档案馆借来的,今天下班没看完就拿回家了。晚饭后,弃了电视剧结局的诱惑,捧了它就直奔书房,妻几次提醒天冷夜凉、早些上床,我才在午夜钟声混合的不满声中看完最后一页,洗脸洗脚上床,可睡意全无呀。  相似文献   

10.
朱玫 《北京档案》2004,(1):10-11
在中南海的卫士中,李连成的经历有些特殊,这位1950年16岁时第一次走进中南海,1962年最后离开中南海的年轻卫士,因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三进三出中南海,前前后后在红墙内度过了12年的时光,先后在毛泽东、刘少奇、江青身边工作过,其中大部分时间是为主席服务的,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  相似文献   

11.
父亲档案     
这几夜失眠,今晚尤胜,身躺着,眼闭着,脑乱着,父亲的点点滴滴总在脑海里不停地闪烁. 我索性坐起,穿了棉衣轻步走向书房,灯一亮,就扑向桌上那本《干部档案》——那离了我手、眼最多3小时的黄色档案. 这是父亲的档案,是我第二次从县档案馆借来的,今天下班没看完就拿回家了.晚饭后,弃了电视剧结局的诱惑,捧了它就直奔书房,妻几次提醒天冷夜凉、早些上床,我才在午夜钟声混合的不满声中看完最后一页,洗脸洗脚上床,可睡意全无呀.  相似文献   

12.
访贝特兰     
“我的记者生涯始于中国”初秋,新西兰风景如画,我从首都惠灵顿出发,驱车北行16公里,来到下哈特镇的一个小村庄,拜访了詹姆斯·贝特兰。贝特兰这个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抗日战争时他来到中国,曾访问过毛泽东,这次会见时毛泽东的讲话《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收入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贝特兰身材高大、健壮、满头银丝、红光满面。他把我领进他自称为“杜甫草堂”的书房,也是他的客厅里。环顾四周,书房四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  相似文献   

13.
凡是有敬业精神和有竞争意识的新闻工作者,都期望从自己的笔下多出精品。而有不少新闻工作者又为自己总也拿不出精品而苦恼。究竟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呢?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写文章,搞报道,一点儿也离不开认真。19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狄更斯说:“我生平不拘做什么总是全心去做,不拘献身于什么,总是完完全全地献上,大事或小事上,我总是一贯的认真。”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家,写作都是十分认真的,为了一篇佳作,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  相似文献   

14.
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书房里不无遗憾地告诉英国首相希思:中国统一这件事,我恐怕看不到了。他又指着身旁的邓小平说:这是他们的事了。毛泽东:暂时不动 静待时机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广东,势如破竹,这时若趁机收回港澳,当不是困难之事。之所以不收,是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著作之“最”毛泽东著作里提到过多少个人名?最多的是谁?在正式出版的15种毛泽东著作中涉及人物305人。涉及次数最多的是蒋介石,共提过1044次;其次是马克思,913次;列宁,663大;陈毅,188大;邓小平,184次;彭德怀,180次;恩格斯,...  相似文献   

16.
蒙<中国图书评论>杂志青眼,约我写一个随笔专栏,并商我以书房"斋名"名之.我很惭愧,书读了几十年,文写了几十年,但却始终未敢为书房起个名字.一来过去寒舍逼仄,不曾有一个正经的书房,只是在儿子的起居室里摆上一桌两橱而已;二来也嫌"斋"字太大太正式,不敢僭越消受,因而作罢.看来这回是找着一个口实了,僭越就僭越一回,更何况熬至"人到中年"了,终于盼来了望眼欲穿的书房,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乐得乘机奢侈一回.  相似文献   

17.
胡传虎 《出版参考》2006,(11):30-31
有一次,我在书房写东西,就听到门铃响。老婆很谨慎,没有立即去开门.可能从猫眼里看了看。就听外面大声说:“我是来送广告的!”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可能没有危险吧,就听老婆开了门。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实与虚在1960年底到翌年初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号召1961年要成为实事求是年。在紧接着举行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号召大搞调查研究。3月下旬,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信,要求县以上党委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蹲下来”,进行系统的典型调查,以此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封信特别强调“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判断的决定”。党中央倡导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的重大改进,配合各项政策、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城市书房"的建设特征和现状,认真思考了"城市书房"建设发展中的不足,提出精准服务、多元共建、加强宣传、强化考评等策略,优化城市书房建设,保证城市书房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