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走“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道路。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历史和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由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以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民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范畴。一方面,党内民主心理直接来源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另一方面,党内民主心理又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当前,党内民主建设之所以没有取得令广大党员满意的效果,固然其原因众多,但与党员民主心理的“扭曲”不无关系。既然党内民主心理的扭曲是影响党内民主实施的心理基础,那么,推行党内民主,就必须培育党内积极的民主心理。  相似文献   

3.
中共八大和七千人大会都是发扬党内民主的典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民主发展的两座高峰.两次大会在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会上发扬民主方面都出现相似的情形,会议都通过了符合实际的经济建设方针,都由于会后党内民主的缺失,导致政策没有贯彻实施下去,“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正反两面的事实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身的生机活力并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并依此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着力加强对党内民主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障,实现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二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关键是要以党内民主制度化引导人民民主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十六大总结党内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精辟概括和形象表述。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和完善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到了党的工作日程上来。可以预计,在今后的5年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和工会、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等问题,将是高校建设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文革过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文革成因和教训作了深刻反思。他们认为文革成因在于党内民主集中制逐渐被破坏、一九五七年后的党内“左”倾错误、我国封建主义思想及国际共运传统的消极影响:汲取文革教训就是要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改善并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等对于文革成因和教训的这一反思,对于如今坚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发展我国人民民主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讲则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重大问题.党内民主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推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战略选择,关键在于实现党内民主的机制创新.从制度层面看,党内民主机制创新应当从党内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个方面着手,这是实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战略目标的最根本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陈琳 《教师》2011,(10):124-12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然而,要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必须准确把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了解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的途径探索。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时,接触到一个新课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的设想。一个世纪后,邓小平探索这个时代课题: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到底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并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内涵,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艰难探索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胡锦涛和谐社会理论,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同时,这一主题也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报道是每个“电视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从“把新农村建设的要点、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意愿”“加强和改进对新农村建设中先进典型的报道”“加强和改进对新农村建设热点宣传”三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了"向自然界开战"的理论。在新的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7.
六个“为什么”全面准确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六个重大理论问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辅助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该课程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教材,在教学当中渗透和运用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这六大重要的理论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16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经历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从一国到多国的曲折探索。只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从三个层面完整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前在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看到探索社会主义历程的曲折性与长期性:其次要完整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最后要批判地看待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的论述是对旧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一脉相承,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上,与时俱进,体现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