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珊 《中国广播》2018,(4):67-69
移动互联时代,音频类客户端(App)飞速发展。本文聚焦传统广播移动音频客户端发展之路,引用"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阿基米德FM"等案例,分析研究传统广播媒体应如何运用人才资源、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权威等方面长项,制作优质声音产品,打造音频社交平台,让广播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俊 《传媒》2019,(3):39-41
广播一直是和“移动”紧密相连的,广播在20世纪的复兴,靠的就是车载收听。无论是广播的“珠江模式”、还是北京交通台的发展模式,都是结合移动收听的特点,在节目、栏目上下功夫,推动了广播媒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当声音与移动互联结合和深度融合之后,声音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与挖掘——广播不再是单向度传播,而是向可交互、场景化的音频媒体嬗变。正是在这种嬗变中,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运行模式、声音属性也不断重构,广播正在向新型音频媒介转型。  相似文献   

3.
每一种媒介都具优势与劣势,传统广播除伴随性优势外,还存在着渠道上仅靠单一声音传播以及讯息转瞬即逝等缺点.面对新媒体冲击,传统广播面临着以下挑战:在经营层面能否真正理解和接纳互联网精神,以应对新旧商业模式切换;在技术层面能否创制出更具技术优势、内容与制作具佳的音频产品.传统广播在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时需要回归声音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创新音频产业,为自身向内容提供商的融合转型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吴川 《视听界》2013,(2):42-4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基于传统广播移动和便携的特质基因,移动客户端是传统广播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便捷通道。传统广播移动客户端开发、应用要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筹划、前瞻布局、特色引领,尤其在做优内容、突出服务、创新营销三方面速谋速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赢得传统广播发展先初。  相似文献   

5.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听众总量不断萎缩,人均收听时长逐年下滑,广播听众的接收终端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收听、车载收听日益成为主流,广播听众的移动化、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型广播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日益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国广播业进行内部整合与重组的尝试,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跨境报道的尝试,应急广播肩负国家使命继续前行,广播时政报道不甘人后进行多媒体传播……此外,新华社等媒体也抢占先机,研发音频车载客户端,向音频市场进军……市场和受众的双驱动迫使中国广播业向声音的本质属性回归,向媒介融合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6.
面对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传统广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声音专长,在做好传统无线电广播的基础上,迅速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从过去的"广播+互联网"思维,转换成"移动互联网+广播""移动互联网+音频"思维,一方面搭建一流移动互联网音频传播平台,一方面进行产品和流程再造,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一流音频产品,才可能在未来的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范新爱 《传媒》2016,(13):47-49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依托信息化技术,主打社交概念,打造专注于移动社交的广播平台"阿基米德FM".同时,注重大数据技术研发利用,打造"广播梦工厂"和广播云平台,推动生产流程的再造与优化,试水"新闻+"转型,力争实现从传统广播向数字移动广播的转变.当前,在新媒体技术和受众需求的作用下,媒体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各媒体纷纷寻求新常态下的转型路径.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抢占市场先机?如何应对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打造数字移动媒体的实践,为传统广播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8.
2014年是我国传统广播深入探索媒体融合的一年。从媒体形态转型、产业模式转型,到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型,以至互联网思维的转型都迈出了一大步。从有效覆盖到有效到达、从公益服务到公共服务的拓展、从农村广播服务的创新到政治报道的新媒体化,传统广播坚守社会价值和音频传播的优势,虽有彷徨和困惑,但勇于进行基于新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沿性探索,彰显了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独有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而4G时代的到来也将使车联网迈入到深度发展阶段,移动化成为广播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以目前各大网络电台推出的移动音频客户端的发展情况来看,广播的移动化也面临诸多问题,如版权隐忧、同质化竞争、商业模式之困等。而要摆脱这种困境,广播的移动化有三条可行的出路,即平台媒介化、内容品牌化、运营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喜马拉雅App作为移动FM的新秀异军突起,它对于传统广播媒介的转型以及传统节目有声化的发展都有着指导作用.本文以喜马拉雅App中的《朗读者》音频节目作为研究对象,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该节目能迅速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正在探索中的移动电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赵曙光 《传媒》2014,(11):45-47
正广播媒体的初期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广播电台节目的网络化呈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或回放收听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传统广播电台对网络音频市场的开拓也逐渐从基本的"广播网络化"向"网络化广播"发展,将互联网的及时性、丰富性、多媒体性、互动性等更好地与传统广播相结合,推出多种网络音频平台及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2010年7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个性化、自定义的网络电  相似文献   

12.
澎湃新闻客户端2014年7月正式上线,到2015年7月,这个从纸媒向移动端转型而来的客户端问世刚好1周年.1年的时间里,澎湃新闻客户端从零起步,下载量超千万,日活跃用户过百万.更重要的是,澎湃已成为社会各界观察中国政治新闻的移动人口,也是中国新闻人手机中必备的新闻客户端之一,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澎湃之路”.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以独特的音频播放技术为基础,主打社交概念,打造移动互联网市场少有的专注于社交的音频平台类产品"阿基米德"。同时,改建"广播梦工厂"、打造以@RADIO为核心的云平台、再造新闻生产流程,试水新闻广播的互联网转型,力争实现从传统节目生产部门向互联网音频产品提供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靳珂 《青年记者》2017,(20):68-69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传播模式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广播即网络音频,是融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形态之一,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化音频信息的一种形态,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收听节目.①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中,互联网广播将传统广播的音频信息资源和网络传播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海量增长以及对数据挖掘研发的力度加强,各行业受大数据的影响也逐步凸显,传统媒体也开始向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和转型。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背景,以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为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传统媒体转型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项勇 《中国广播》2016,(9):32-37
当下移动互联音频发展迅猛,开始布局抢占广播的固有市场,而传统广播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广播必须认清自身在媒体融合中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融合面对的市场和用户特征,进而"加长板,补短板"。本文结合对全国20多家广播电台和10多家移动互联音频企业的调研走访,对传统广播的融合之路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荣翠红  尹杰 《传媒》2018,(4):62-64
由于传统纸媒在视觉、听觉体验上的缺失,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手机APP成为媒体转型关口,数字营销广告的崛起倒逼传统媒体的转型.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购买解决方案,是当下媒体转型的三种主流方式.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之间的战略合作将促进形成企业营销传播媒体联盟;多样化信息传播拓展用户范围,个性化新闻传播增强用户黏性;内容付费、知识付费将催生优质内容生产,优质内容服务、精准知识服务将成为传统媒体新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正国  任静 《新闻战线》2023,(13):20-22
总台积极适应移动传播趋势,稳妥推进广播频率改版升级。音视频移动端云听坚守国家媒体的主流定位,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用户运营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确立了传统音频媒体转型发展的标杆地位,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型“国家声音”聚合平台。  相似文献   

19.
张晓菲 《中国广播》2013,(11):84-87
广播是以音频为核心产品的内容生产主体,音频的多平台发布是必然趋势。在中波AM/调频FM这个传统的模拟平台之外,未来广播还必须通过桌面和移动互联网,将音频内容发布到电脑、智能手机、车载平台等各类数字终端和平台上。本文主要研究国外广播公司是如何通过数字平台来营利的,供我国广播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推出微信互动平台和手机客户端,本文据此详述两者与传统广播及互动的功能和不同点,阐明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只有与新技术融合才能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