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静 《出版广角》2016,(2):47-48
翻译出版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是构建良好文学输出体系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翻译出版过程中,读者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译出版过程中读者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了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只有认识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动性、初级阶段性以及中西文化接受语境的不平衡性,才能在翻译历史观的视野下认识到目标语读者之于中国文学传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目标语读者进行市场细分,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旨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切的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构建中西合璧的译者模式,融合全球文化消费视角,并构建现代的翻译作品出版营销机制,方可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的不利局面,从而实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史凯  吕竞男 《中国出版》2013,(16):57-60
文学出版走向世界是一个长期过程,翻译扮演着桥梁的角色。本文旨在求证当前语境下应以何种译者主体作为文学外译的价值选择,指出一代当有一代的翻译,合作翻译是实现中国文学出版走近西方读者这一现实需要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走进书店,能看到各种翻译名著琳琅满目.除了老牌文学翻译出版社人民文学、译林、上海译文的名著系列,一些并不专业从事文学翻译类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和书商也纷纷出版动辄上百种的世界名著,抱着站稳脚跟,长期竞争,或捞一票就走人的心态,加入了这个细分市场的角逐.然而,在名目繁杂的名著中,总有几个品种,依靠扎实的内容和高超的营销技巧,经过了市场检验,为读者广泛接受."译林名著精选"就是这样一套图书.  相似文献   

5.
<正>徐志摩不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成果卓著的西方文学翻译家。同时,他在西方文学翻译理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徐志摩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国内文坛的价值取向,主动地融入到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对中西方社会的充分了解,徐志摩首先有选择地对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线外国文学编辑的视角谈了我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文学翻译受到时代变化、文学潮流嬗变、翻译观的影响.当前文学翻译的质量总体并未下降,而图书市场的变迁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文学翻译观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让翻译学理论研究成果更多指导实践工作,同时增强行业活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5-36
接受理论在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作家与作品的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于作品的审视,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促进了文学的演进。本文将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接受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将接受理论很好的融合和应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来展开探讨。接受理论从受众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情况。将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它能够改进教育教学传统的死板方式,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出版中的编辑权力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译作必须经由出版、传播,并被他人接受,才有可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既是翻译内容审查者、出版过程协调者,也是译文读者同盟军和翻译质量把关人.编辑行为是对原作、原作者权威的一种解构,同时也是对编辑话语权力的一种建构.然而,在不同出版环境下,编辑的话语权并不相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过程中,很难找到在语言和专业知识方面都很出色的编辑.译稿的部分编辑任务落到了译者身上,造成译者代理编辑行使职权的现象.这种代理编辑行为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潜在风险,需要进行仔细辨析.  相似文献   

9.
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新闻是用不同语言书写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新闻翻译必然涉及文化翻译,译者应具备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才能使译语读者不仅能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享受或文学享受.本文旨在通过新闻翻译中与文化相关的一些实例,说明在从事新闻翻译时,译者除了要熟悉译入语和译出语的语言特点外,还应加强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平时要深入研究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有意识地学习中、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婧 《大观周刊》2011,(31):152-152,162
本文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采取的三种处理方法:调整语序、变化句式、化模糊为具体。以此说明翻译不仅要把源语言译成译入语言.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罗雪 《大观周刊》2011,(18):53-53
随着20世纪中叶翻译对等论的传入,西方各大译论也紧随其后“旅居”中国。《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接受史》一书对其在中国的接受做出批判性的全面研究,分析其在“中国化”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并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王法宁 《兰台世界》2012,(25):90-91
萧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知名记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及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向国内的读者翻译与介绍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300多万字的散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其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出于对青少年及儿童作品的偏好,并且翻译这个作品也能为青少年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很有现实与教育意义。因此,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在1956年出版后,就广受欢迎与热评,并在第二年重新进行了印刷。作为中国知名  相似文献   

14.
赵舒静 《出版广角》2015,(12):31-33
本文认为,造成"文学翻译水平下滑"印象的原因可分为两类,并从译作数量、读者水平、读者需求和个体阅读习惯几方面分析了"非质量"原因,指出"质量"原因多是态度不端、望文生义所致,继而探讨文学翻译出版现状、优秀翻译人才流失和引进书结构失衡的连带关系,以及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出版责任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从政策扶持和法规监管的角度入手改善现状,而不是一味依赖宣传提高职业道德,过于仰仗市场自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文学意义是文学理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与批评家及人文思想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西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解释学、接受美学及读者反应批评等都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并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西方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选,宇文所安的《诺顿中国文选》在编选和翻译两个方面独具特色。通过互文性的文本编排及"经典作品"和"非经典作品"的调和,宇文所安构建了一幅动态的、流变的、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学图景;通过丰厚翻译、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调和以及解构主义翻译理念,把中国古典作品传译给西方读者,消除了他们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误读。而诺顿出版公司的广泛影响,赞助商的大力支持和媒体的高度赞誉则又进一步推动了文选的发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姚燚 《出版参考》2009,(15):26-26
走进书店,能看到各种翻译名著琳琅满目。除了老牌文学翻译出版社人民文学、译林、上海译文的名著系列,一些并不专业从事文学翻译类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和书商也纷纷出版动辄上百种的世界名著,抱着站稳脚跟,长期竞争,或捞一票就走人的心态,加入了这个细分市场的角逐。然而,在名目繁杂的名著中,总有几个品种,依靠扎实的内容和高超的营销技巧,经过了市场检验,为读者广泛接受。“译林名著精选”就是这样一套图书。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生命力通过翻译在海外得以扩展与延伸,但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要梳理了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传播历程,分析了其在法国翻译传播的特点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20.
周睿 《图书馆论坛》1998,(2):15-15,55
1接受美学的启发本世纪7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逐渐风靡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它发源于联邦德国,而后传向欧洲大陆和英美诸国,远及日本,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逐步介绍这一理论,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作为图书馆学界,是如何与文学美学界的接受理论产生关联的呢?这个跨越的桥梁和联接点就是二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读者。接受美学的两位创始人,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建设接受理论的出发点是:坚持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