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金强  刘瑶 《出版广角》2021,(16):18-20,95
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承担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公布、传播和评价的功能.目前,社科学术期刊存在评价权力失衡、评价模式有待优化、交流对话功能发挥欠佳、国际化路径窄化等问题.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发挥期刊栏目的建设作用,探索国际传播多元化路径,提高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服务学术、引领学术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体育报刊是传播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信息的重要媒介,体育报刊在普及、推广体育知识和提高运动水平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报刊和体育运动相辅相成,应运而生。因此,体育报刊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体育报刊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但体育报刊的质量一般,没有充分的吸引力吸引读者,本文就分析近现代体育报刊出版状况,提出体育报刊出版良好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晓晶 《青年记者》2020,(11):107-108
五四时期学生联合会、社团创办的《少年中国》《新潮》《南开日刊》等报刊将思想宣传同群众运动、政治斗争相结合,成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学生报刊的发刊词,则以简洁的文字体现了报刊的时代背景、宗旨和传播取向,以此看待五四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可以发现其何以传播及如何传播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振宇 《传媒》2014,(5):67-69
正一档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正是其风格的显现。栏目评论员展现的传播主体风格、栏目视听效果形成的认知对象风格、与受众对话而形成的交往风格共同构成了一档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整体风格。《老梁观世界》栏目于2012年1月在辽宁卫视正式开播,在当下众多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中彰显了其独特的栏目风格,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吴玉兰 《新闻传播》2005,(8):7-8,10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新闻的出现到文革结束,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把新华社、报刊的评论搞,以口播形式播出,只是文字评论稿件的口播形态,主要强调“听”的功能,毫无电视传播特色。第二阶段,以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开始到90年代初,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进入“自己走路”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新闻的传播,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新闻的发展,体育新闻评论也应运而生。体育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在受众心里的地位得到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体育新闻特色的分析,阐述了体育新闻评论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马雅虹  王昊 《新闻窗》2011,(6):39-40
体育类电视节目是指通过电视播出体育比赛的实况画面、报道与体育有关的新闻评论、展现体育内涵的传播活动。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电视体育节目主要在体育比赛传播和体育新闻类栏目等方面,例如中央电视台CCTV5的《直播周末》、《体坛快讯》,上海电视台的《体育速递》等。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是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也是新闻电视媒体对新闻资源和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利用,对于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节目制作质量,应该系统总结新闻评论栏目的特征以及主要发展趋势,进而合理制定新闻评论栏目制作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侯慧梅 《当代传播》2007,(1):109-111
面对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严峻挑战,及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积极创新报刊评论形式,是我国纸质媒体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归纳漫画评论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漫画评论的特征,并尝试总结了发挥漫画评论传播优势的途径,以及漫画评论创作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微博全新的交互模式面前,传统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或有可能面临弱化,但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品牌栏目——红网"红辣椒评论"频道却在评论内容建设、作者队伍培养、栏目优化设置以及整合传播渠道等方面走出了独具魅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不少老一辈国际新闻人曾阐述过国际评论写作的经验与心得.①但如何办好国际评论版面或栏目,至今却尚未破题.这一是因为国内虽有数千家报纸杂志,关于国际话题的评论在各大报刊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但是纯做国际评论的版面却寥寥无几:二是传统印象中的国际评论"只有极少数权威人士才能撰写"②.国际评论"大众化"、"社会化"的历史并不长,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国际评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办报办刊理念.③笔者从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面编辑工作有一些年头,在工作中萌生点滴的感悟.在此愿拿出来分享,并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民众对体育新闻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见于各电视台、报刊网站的体育评论在数量上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与此同时,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类体育评论,改革开放后的体育评论还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十多年来,通俗文化报刊(人们习惯于称之为“小报”,但笔者觉得“小报”的称谓并不确切)的发展相当迅猛,无论其品种、数量还是内容、包装,都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这种大众传媒的评论工作却一直是冷冷清清,十分薄弱。通俗文化报刊没有传媒评论的监督,没有舆论的制约和压力,一味凭着感觉走,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而又难以及时纠正,长期下去,势必不利于报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这种重传播、轻评论的状况亟待改变。 通俗文化报刊需要传媒评论的特别关注是其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通俗文化报刊大多以社会性、纪实性、文化性为其特征,以文化娱乐性为其重要功能。前者决定了它更贴近社会生活,较单一门类的报  相似文献   

14.
张璐 《青年记者》2012,(18):56-57
新闻评论随着媒体的发展不断衍生新的特点和趋势,经历了从报刊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多媒体合作和跨媒体竞争,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彰显着自身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竞争优势.在进入到全媒体发展的今天,新闻评论更是从最初的文人圣殿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上的短评,电视节目中的激烈争辩,报纸上的社论专栏,无一不是在呈现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的报刊中,曾经有过一种特殊的排印方法:在报道和评论正文中,通过使用较大字号来突出全文中特别重要的信息.这种排印方法的背后,是报刊编辑通过将不同重要性的信息进行分层传播,以提高传播效率的意识.这样的编辑方法在文本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成熟也有相应的历史条件.它对于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传播,也有一定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6.
李洪岩 《中国广播》2013,(12):71-74
基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外看点》这一特色品牌栏目的发展路径,文章认为广播节目应从传播平台一体化理念出发,在内容、技术、策划方面做出规划,传播平台一体化、内容优化可辨识、官方网站主阵地、全息传播要跨界等是其突破路径,而处理好理念与内容的结合问题、主动发力与巧妙借力的分寸问题则是突破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表达自由与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在web2.0媒境、全球化语境与中国风险社会环境的语境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创新具有紧迫性。CCTV2《今日观察》栏目以舆论聚焦、平台构建和舆情辐射的话语传播,创新性地构建新闻评论4.0传播范式,推动中国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是经济舆情建设平台的一个蓝本、电视经济评论栏目的一个精品和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个范式,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积极方向。  相似文献   

18.
董谦 《青年记者》2003,(11):34-35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虽然其性质及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报刊、广播评论并无多大的差别,但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个性使得电视评论与其他评论在内容取向和表现形式以及接受效果方面,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电视媒介与报刊、广播相比是产生最晚、历史最短的“新兴媒介”。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我国专业体育网站体坛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从传播严谨独家体育新闻、打造品牌体育栏目、策划精品体育专题三个层面来分析体坛网的传播特色。深入分析其传播特色将有利于理清体育网络媒体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体育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有利于理清如何更理性地传播体育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在国际传播的历时性发展中,梳理"体育公共外交"的演进脉络,明晰其概念意涵和维度,并以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性赛事为切入点,前瞻智能传播时代以体育和科技为主题的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提升路径,为国内同行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