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驰原  卢剑锋 《传媒》2012,(1):12-15
正关于昆明报业,本刊关注已久。2009年第9期,本刊以《昆明报战十年志》为题,对昆明报业市场十年间的竞争态势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当期杂志出版后墨迹未干,2009年9月27日,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两年多来,在风云变换的市场环境中,在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昆明报业传媒集  相似文献   

2.
昆明报业"第二次大战"于2006年7月结束,但影响至今,现在仍有几家报纸在消化那场"发行战"造成的损失.四家报纸的老总回想起那场报纸同城战,心有余悸,皆用"惨烈"来形容.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9,(9)
"恶人"在云南话中,既有能人的意思,也有不近情面之人之意. "报业恶人"之绰号和"防火防盗防老孙"之调侃的孙学敏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以"铁腕"改变"温吞"的报社气质,并勇于在报业大战中"亮剑";有"报业斗士"之称谓和"这人是为报纸而生"之评价的孙学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报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精神,对报纸事业孜孜不倦.在其带领下,<都市时报>过关斩将、一报倾城,<昆明日报>也在向"中国西部最好的党报"前进.  相似文献   

4.
《传媒》2009,(9)
媒体的公信力就是生命力周志懿:在昆明采访期间,听说您有"报业恶人"之名,您如何看待这一评价?孙学敏:"恶人"在云南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能人,另一层是不近情面之人。从事报业工作25年,无  相似文献   

5.
"自残",还"自重"? 2007年11月1日,南都将其在深圳发行的报纸售价从1元提高到2元,成为中国最贵的都市报,创造了当今中国报业市场上的又一个第一.南都人凭着他们勇敢的心为中国的报业市场开创了很多第一,称他们为中国报业的先行者一点也不过.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广播电视和网络,纸质媒介有着较为独特的传播规律和市场定律.在传播手段上,报纸对所在地理区域有着更强的依赖性,而广播电视和网络在技术上更接近"无边界传播".相对于其它产业,一个地区的区位特点对报业经济起着更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北报业市场这一特点的解析,从中管窥到报业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8月11日,成都机场断电造成航班延误,记者乘坐的前往昆明的飞机也延误一小时,或许是巧合,本次关于昆明报业市场的采访与成都有着颇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饱和的综合性市民报市场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国的传媒市场硝烟四起,先是周末版和扩版,你争我夺,都要抢占受众市场;接着是各大城市争夺市民市场的竞争。各省级党报与省会城市党报同在一个大城市,前者的市民读者市场实际上被架空,于是创造出一类以全省城市市民为对象的"都市报",当然主要是在省会城市与该市的市民报纸展开竞争。既然这类报纸的风格和内容有市场,于是同类报纸在各大城市竟相出现。在北京市,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报业,在地区发展上明显地存在着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在报业发展水平上又存在着"三个世界"的明显差异.协调地区间的报业发展,必须打破地区壁垒,形成统一、开放的现代报业市场.  相似文献   

10.
党报要做现代主流报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思勇 《传媒》2006,(5):35-37
2005年与其说是我国报业遇到了"寒流",不如说是报业改革进入新的必经阶段.现在正是重新定义报业发展方向的大好时刻.对党报来说,既迫切需要解决"市场进入"的问题,又迫切需要解决"市场提升"的问题;既迫切需要实施"受众满意战略",又需要展开"竞争对策战略",全面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学界目前对地铁报的研究很少涉及到昆明的《春城地铁报》,该报自发刊以来一直在竞争中成长,对此笔者做了专项研究和实际调查,总结其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探讨以人为主体的新媒体发展和经营的问题,对昆明以地铁报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报业经济可以说是报人现时“曲不离口”的话题。报界有识之士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共图报业经济的大发展。《报业经济的战略思考》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近年报业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走势,将报业改革与国企改革做了比较分析,可使读者拓宽对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媒体竞争的中心是争取受众,得受众者,得市场,赢得受众,便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媒体怎样才能真正赢得受众?读读“本期专题”刊登的介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实践经验的文章,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与整个报业经营低迷的状态相对应,有关报业市场"冰冻期"的描述一直惶惶然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业界人士不得不严肃面对报纸的生存与发展这一严酷而现实的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报业市场必然要面临变革、整合的大势,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但人们也在这种变局中发现新机,比如在局部,在中等城市,在地方性报业市场还有较大容量的地方,会出现新的机会,会看到一些新的增长空间,这对地市一级报社和地方性经济类报纸来说,正是顺势改革、求变图存、谋获新业之时.  相似文献   

14.
这一场"战争",从1999年<成都商报>注资600万元合办<云南信息报>开始,至2003年<成都商报>撤资结束.5年时间里,曾经只有<春城晚报>一枝独秀的昆明报业市场可渭群雄并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都市类综合日报高达9张.  相似文献   

15.
宋建武 《传媒观察》2003,(11):38-39
报业发展的第二个落点是中等城市 中国报业市场主要的战场在区域性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包括京广线以东地区,报纸的普及率都超过了40%,也就是说,40%的家庭都是订报的。从普及率上看,发达地区的报业市场已进入到中度饱和状态。但这也并不说明地方  相似文献   

16.
张姝 《传媒》2006,(11):30-32
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媒体变局和媒体转型的判断和建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与推动了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产业的进步和创新.经过了2006年的市场变化和媒体实践,他对媒体创新特别是报业创新又有哪些新观点和对策呢?就这一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吴海民先生.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国报业掀起了一股"数字报业"的热潮。报业数字化在取得初步成效、又面临新媒体引发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提出"数字报业"的概念,研讨"数字报业"的发展战略,探索"数字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适时的、有益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才能推进"数字报业"?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8.
荆成 《青年记者》2003,(5):48-49
对新闻规制的基本理解规制,一般指政府规制,意为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来控制和规范社会经济主体和事业主体的行为,纠正在市场不健全或市场失灵情况下发生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和分配的不公正性,目的在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07,(18):25-25
中国报业的发展,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渐进式变革,首先试行,然后逐渐推而广之。报业内在的"心变",催生了种种振聋发聩的"新变"。由于种种复杂因素,一些创新之举会遭遇暂时的停滞,所以,每一项变革对报业来说都是艰辛的破冰之旅。最初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报业获得了经济自给的能力,接着是多元化报业体系的构建,晚报都市报等各种鲜活的市场化媒体出炉,并在市场中成长为强大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报业结构调整和集团化发展浪潮,使报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而资本之路是目前走得最谨慎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临近年底的盘点, 显示了中国报业2005年经营状况出现下滑态势,于是报业遭遇"寒冬" 之声在业界和学界中飘荡。那么, 中国报业在2005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本刊选取了广东、上海、成都三个区域市场,作一个比较客观简要的描述,虽然难以起到窥斑见豹的效果,但从中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媒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谋求发展和历练内功并行,顺势应变和主动出击齐下。相信一个更为理性、成熟的报业市场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