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月优异报道     
☆《海地,近在咫尺》/邵乐韵任蕙兰,《新民周刊》,1月20日简介:在对海地地震的报道中,电子媒体以快取胜,人们多是通过网络、电视和广播来了解最新信息的。当然,纸媒体也不是没有作为的空间,就看能不能扬长避短,用足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2,(13):24-26
4月优异策划☆《决不宽恕——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十年》,《新民周刊》,4月30日,第16期简介:《新民周刊》的这期封面专题,由最近被曝光的铬超标胶囊切入,回顾近十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皮革奶"、"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瘦肉精"、"黑心桶"、"地沟油"、"苏丹红"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往往需要文化的推动,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有品质的文化报道可以提升大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惠及物质文明建设,因此,严肃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周报都很重视文化报道。本文将对具有典型综合类周刊、周报特征的《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和《南方周末》的文化报道在文化价值取向、题材类型、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对当前重视文化报道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周报在文化报道的内容呈现上有个宏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深度报道。新闻周刊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对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来阐释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周刊应坚守的阵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5.
经济生活报《消费周刊》是一个以城镇居民消费为报道主线的新闻专题周刊。自1996年底创办以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下,突出新闻性,紧扣“新”字,精心策划,关注热点,扬长避短,在如何办好专题周刊,加强周刊的新闻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竞相登场 色彩纷呈——90年代中国新闻周刊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背景下的新期刊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事为主要内容、刊期为一周的期刊。它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 ,集时效性、深度性于一身 ,图文并茂 ,印刷精美 ,堪称现代期刊市场上的“宠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起源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望》(初为月刊 ,1984年改为周刊)。其他新闻周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其中 ,《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 ;《新周刊》创办于1997年 ;《深圳风采周刊》由《深圳风采》月刊1997年改版而来 ;《新民周刊》创办于1999年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2000年。…  相似文献   

7.
走马国内期刊市场,总的态势仍是竞争激烈,其生存策略可谓花样百出,各家自有各家的高招: 周刊成为时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青年报》办了《北京青年周刊》、《哈尔滨日报》办了《太阳岛周刊》、《深圳特区报》办了《深圳周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办了《新民周刊》、广东的《信息时报》办了《信息周刊》。江苏省委宣传部办了《东方文化周刊》。中国  相似文献   

8.
去年1月,一场地震给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造成毁灭性打击。尽管灾情已过去一年有余,但海地重建工作仍进展缓慢。生活在极度贫困当中的人们开始卖儿卖女讨生活,黑心的人贩子趁机大发横财。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去年的强震中,海地有30万人不幸丧生。之后数月,海地又经历了130多次余震,重建工作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期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现在,我国的新闻期刊除《南风窗》、《视点》外,基本上是周刊。比较有影响的有《瞭望》、《深圳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目前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周刊的优点与不成熟并存。  相似文献   

10.
据《新民周刊》报道,兰考火灾事故之后。县城三家宾馆住满记者。兰考县委宣传部为记者们提供免费住宿,1月6日晚餐丰盛,因量多,很多菜几乎没人动筷。7日,记者们表示上碗面、炒饭即可,可又是一桌菜。营业员说兰考消费不高,这桌规格不及前晚,不过五六百元。对记者来说,接受这样的免费食宿,有违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新闻周刊,一般是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大众新闻周刊,则是区别于以《半月谈》、《瞭望》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周刊.以前卫、新锐、时尚的大众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新型新闻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新民周刊》等就是其成功的代表。在中国纸质媒体(主要是报纸、期刊)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大众新闻周刊是继晚报、都市报之后媒介市场的新生“宠儿”。究其风行的原因,人们大多从传播特色、受众定  相似文献   

12.
《新民周刊》2003年第46期的《丐乡大起底》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媒体近年来对‘丐源’、对训练残疾儿童行乞等隐秘现象的首次破解”。央视、香港凤凰卫视、安徽电视台因此而相继对我做了专题访谈。今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邀我去对北大学生做了一个小时的互动讲演。此次报道影响之大,始料未及。回顾采访经历,我觉得“新闻敏感”和“化解对峙”,仍然还是我们新闻业务常议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6,(7):42-42
《春晚2016》,《新民周刊》,2016年第7期,2月22日 简介:《新民周刊》这一策划由《做一道取悦7亿人的“大菜”》《春晚上的海派味道》《春晚歌舞,难忘今宵》《春晚唱红的歌》《春晚难忘的人》《拿什么拯救你,小品相声?》《魔术,春晚最神秘的节目》《回看春晚,回看时代风向标》《春晚红包大战谁胜一筹》《六小龄童,永远的美猴王》等十篇文章组成,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互联网专题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优势。纵观海地和日本两次地震专题报道,仅在一年时间内,消息的容量、版面的设置以及微博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了变革与创新。同时,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依旧是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新闻类周刊伴随改革开放历程的推进,与社会转型思潮的变迁同步发展。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取得跳跃性的发展,从最初的《半月谈》、《瞭望》,到现在市场销量较稳定的《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以及《新民周刊》,三十余年间,中国的新闻类期刊以西方同类先导性周刊为典范,历经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历程中的起伏跌宕,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期刊类型,并以兼容并蓄、心怀天下的开放性视野,在转型中国的社会发展场域中发挥稳中向好的作用。然而,游走于"时事"与"时尚"两界的定位局限,当前国内新闻类周刊总体发展格局有待提升与拓展。  相似文献   

16.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5):34-35
电视、报纸在一波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相继完成了战略布局。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杂志亦将迎来新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谋求地方化经营发展之道,区域性城市杂志应运而生,《深圳周刊》、《新民周刊》、《天府成都》、《温州瞭望》、福州《家园》、《夜北京》等区域性城市杂志相继问世,形成中国杂志力量中的一支新军。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总部于2015年1月7日遭遇恐怖袭击,此事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我国《人民日报》两份权威性报刊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7日到1月28日的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主流报纸在体裁、数量、消息来源、报道主体、报道立场、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对国内此类报道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新闻时政类期刊主要有创刊于80年代初期的《半月谈》和《瞭望》杂志。1993年以后,《南风窗》(创于80年代中,90年代中以后定位于新闻时政评论)、《视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一大批综合新闻时政类期刊跃然出世,形成了一个新闻时政的刊群,若干年风雨历炼之后,这批刊物已各具风姿,气候大显。  相似文献   

19.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3,(19):23
读者眼里的高考报道是怎样的?本刊调查显示:8成多的参与调查者关注媒体上的高考报道,他们认为今年高考报道的一大优点是不再炒作"高考状元"了,不足是模式化、无新意、过度关注高考成绩、过分注重受众的猎奇心理、报道的成功案例太功利等。盘点6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新民周刊》的《老大知道你是谁——"棱镜门"全揭秘》,  相似文献   

20.
周刊是杂志缩短出版时间、增加新闻内容和增强时效的产物。新闻杂志是从季刊、双月刊、月刊发展到半月刊、周刊的。周刊表示以一个星期为时间单位出一期,如《瞭望》就是从1981年的月刊变成1984年的周刊。现在以周为单位出版的新闻周刊,除《瞭望》外,还有《深圳周刊》、《北京青年周刊》、《东方文人周刊》、《新民周刊》等。报纸以周为周期出版是相当普遍的。起初,它是在编辑、记者力量不足或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所实行的一种出版形式。现在许多行业报就是一周出版一期,如《福建商报》、《福建环境报》等。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日报、晚报为了吸引读者不断推出新的版面、栏目。前几年是周末版或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