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BarbaraRowley先生是一位婴儿教育专家,他刚巧有一个18个月大的女儿,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对婴幼儿的依恋行为问题,BarbaraRowley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依恋早期不是爱在孩子依恋早期,父母都应该明确,孩子依恋一方而不是更爱一方。依恋不是爱,只是更多地依靠父母中的一个,这是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事实上,与孩子整天呆在一起的父母中的一方,往往更容易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在双职工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双方比较均等的依恋是可能的,但是很少。这个变化过程经常发生在1~3岁婴儿之间,而在婴儿18个月时表现得特…  相似文献   

2.
胡月  胡勇 《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31-133
依恋在个体毕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长期爱的剥夺易导致留守儿童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依恋质量,引发心理问题。通过依恋理论,不仅能探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而且能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对网络的不当使用导致了网络依恋行为的出现,网络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影响网络依恋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缺乏、生活中自我调节和社会资源的缺乏、自我效能感的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消除网络依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依恋在个体毕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长期爱的剥夺易导致留守儿童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依恋质量,引发心理问题.通过依恋理论,不仅能探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而且能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需要给孩子很多爱,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把“爱”给他们呢?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种责任、一种浪漫、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依恋。教育教学中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更要理智地爱,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相似文献   

7.
“三八妇女节”是妈妈们的节日,而妈妈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那些关于母子亲情依恋、母爱与感恩成为生活中温暖的字眼与话题,“爱”是这个节日里最深入人心的主旋律。“学会做人”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感受爱、理解爱、表达与回报爱是一项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陶琳瑾 《时代教育》2007,(9Z):153-154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上升,许多研究都在寻找关怀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途径,力图使家庭离异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从亲子依恋关系这个角度出发,阐述安全依恋的缺失是导致离异家庭儿童社会化不良的重要原因,而与儿童长时间相处的教师可以成为这种低安全性的亲子关系的依恋补偿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坦诚无私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架起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老师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从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  相似文献   

11.
力军 《今日教育》2006,(9):40-40
依恋是指与父母或抚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依恋具有生物学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确保了婴儿的生存。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身边。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给予必要的关照。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从自我认同和情感依恋两方面需要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机制,它与爱完全不同。作为青少年阶段特异而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是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而非偶像崇拜。不要轻易完全否定偶像崇拜,应在肯定其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意义上,发现问题并善加疏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爱情态度的关系,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自我效能感量表》、《爱情态度量表》对福建省某高校33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爱情态度具有部分预测作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与大学生爱情态度的浪漫爱维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架起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老师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从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爱感染、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15.
同伴依恋的质量对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外化问题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深刻认识这一影响,帮助初中生建立安全的同伴依恋,是道德与法治课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不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存在同伴依恋教育观念缺失、教育内容空洞、教育主体缺位等不足。为有效改进这些不足,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转变观念,进行正确解读;详细讲授专题,提供积极引导;深入了解学生,给予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恋母情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17.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或其他同他们接触密切的人的身体联系和心理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在满足爱的需要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婴幼儿依恋的模式和行为表现因婴幼儿本身气质特点和父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尤以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的影响为甚。  相似文献   

18.
谈谈师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谓之师爱,它是一种教育爱,是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等共同研究的对象,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一种工作热情。它是一种足以使学生依恋且能对其心理产生强烈刺激的肯定性情感,同时,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必备的心理品质,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6,(7):29-29
《家园如梦》是一首缠绵婉约的心灵之歌,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园的依恋和灵魂深处对爱与亲情的思念和呐喊,  相似文献   

20.
青春是短暂的。 当我们“分解”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的人生时,便尤见青春的短暂了。 从一岁到六岁,人牙牙学语.踉跄学步。处在如小猫小狗的孩提时期。除了最基本的饮食需要,再有一种需要就是爱了,而且,多多益善。孩提时期的人还不懂得爱别人,无论对别人包括对爸爸妈妈表现出多么强烈的“爱”,也只不过是最本能的依恋,所需要的爱也只不过是关怀与呵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