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邦坤  朱彦 《今传媒》2016,(5):12-13
淮海戏是扎根于淮海地区的地方剧种,作为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过去的200多年里深受淮海地区人民喜爱,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也频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进行保护与传承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淮海戏要实现传承发展,罴要探讨淮海戏的传播规律与路径,进行有效传播,这样才能使淮海戏永葆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粤东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采用了"以捐为禁"的管理策略,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粤东各地开始正式征收戏捐。民国年间,粤东戏捐从征收形式上主要分为戏班戏捐、戏院戏捐和乡镇戏捐三种,其征收所得广泛使用于党务建设、军队建设、基础建设与公益事业等方面。粤东戏捐征收与演剧管理相辅相成,对戏班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整顿改良了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地区的戏曲生态。  相似文献   

3.
巴陵戏     
在北倚长江、西临洞庭的湘北一带,几百年来,流行着一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风格古朴,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这便是湖南地方戏曲大戏剧种--巴陵戏.  相似文献   

4.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60年代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一批著名演员.现在评剧在华北、东北一带仍然十分流行.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6,(21):61-63
六、戏剧类 [班子](名)①剧团的旧称.(33) [茶园](名)①种植茶树的园子.②旧时称戏院.(136) [汉剧](名)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旧称汉调.(511) [徽剧](名)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旧称徽调.(576) [落子]lào·zi(名)①<方>指莲花落等曲艺形式:~馆.②评剧的旧称:唐山~.(783) [梨园子弟]旧时称戏曲演员.也称梨园弟子.(792) [戏班]图戏曲剧团的旧称.也叫戏班子.(1398) [戏本](名)戏曲剧本的旧称.也叫戏本子.(1398) [正旦](名)戏曲角色行当,青衣的旧称,有些地方剧种里还用这个名称.  相似文献   

6.
戏神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浸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推考出中国古代戏神信仰产生于宋代。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戏神信仰的历史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探讨了清代中叶戏神繁盛的原因是源于戏曲声腔的多元化和地方剧种的大崛起,而明代存在的"二郎神"信仰在清初被"老郎神"取代,则是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改弦易辙所致。  相似文献   

7.
罗山皮影戏     
明朝嘉靖年间,皮影戏传入罗山,清代中叶开始兴盛,罗山皮影戏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农民的欢迎。罗山皮影属豫南东路调,初起时以丝弦拉唱,称“丝弦戏”,以胡琴锣鼓伴奏,唢呐或人接唱,由演员操纵着三根竹棍支撑的牛皮影子,利用灯光照射显示在帐上进行表演的剧种。其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道白多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传说,以它独特的技巧,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很受群众欢迎。皮影制作,将牛皮浸泡于水中七日左右,毛可拔掉时捞起用刀刮毛削脂后撑起晾干,经过裁块、绘形、雕刻、…  相似文献   

8.
《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梨园春》诞生于1994年10月,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电视戏曲栏目。栏目的平均收视率保持在20%以上,最高收视率达到37.48%,始终位居全台第一,并带动了整个卫视频道的收视率。一、《梨园春》的受众意识河南地处中原,文化积淀深厚。河南是戏曲之乡,是戏曲的一块沃土。河南戏多,戏迷多,剧种、剧团也多,全国300多个剧种,河南就占了40多个。针对这种情况,《梨园春》把它的受众稳定为以河南受众为核心受众,同时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辐射;以豫剧戏迷为核心受众,同时向其他剧种延伸;以中老年人为核心受众,同时培养青年、少年…  相似文献   

9.
车照轨 《大观周刊》2013,(12):37-37
作为一名合格的戏曲伴奏员,首先应对自己演奏的乐器要有全面的了解并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同时较好的乐感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作为戏曲伴奏员,掌握乐器基本功的程度是他合格与否的基本所在。这其中,包括音准、强弱、节奏、音色等,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戏曲伴奏员。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各门艺术中表现手法最为细腻也最不好把握的艺术,它在抒发人的丰富情感方面是无以伦比的。  相似文献   

10.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四大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之称,河北威县乱弹于2008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乱弹作为一种稀有剧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的表演与声腔浑朴粗犷、高亢激越,明显地带有"慷慨悲歌"的燕赵之风。其特点为"风格古拙、表演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特技惊人、武功见长"。威县乱弹的主要剧目包括忠臣良将、保家卫国、百姓人物、战天斗地等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民间颇有影响,成为民众生  相似文献   

11.
湖北的襄阳花鼓戏,是流传在鄂西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由于受到当时清戏、汉剧、湖北越调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的特点. 2011年5月,襄阳花鼓戏这支生长在襄阳大地乡野民间,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地方戏曲之花,历经数十载艰难曲折的传承与发展,终以其独特的芬芳,荣登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第六频道开播一年多了,《戏曲大舞台》这档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受听众的欢迎。山东省统计局的收听调查结果表明,《戏曲大舞台》在频道的所有节目中总成绩排名第二,听众满意度达到了54.18%。《戏曲大舞台》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听戏、说戏、赏戏为内容。主要面向戏曲爱好者,满足听众对戏曲的多样化需求。栏目播出原则是:“凡是听众喜欢听的,就是我们要播出的。”根据听众的需求,《戏曲大舞台》以播出京剧、吕剧为主,辅之以黄梅戏、豫剧、昆曲、山东梆子、五音戏等听众喜爱的其它剧种。  相似文献   

13.
"弦索"是戏曲史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明代中叶经过不断引申和拓展,一度成为北曲的代称,格律典范的代表。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弦索在昆山腔兴起后经历了南曲化的过程。弦索南化及其与昆腔的关系,映射明清时期南北曲的兴衰消长。北衰南兴的背后,潜藏着戏曲受众审美倾向的变化,而这一倾向变化的核心其实始终未变:即多方面地追求戏曲的精致化,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此后戏曲发展的方向,进而呈现为由曲辞格律的精致化转向曲腔格律的精致化。受众对戏曲全方位精致化的审美要求,对于了解与把握当下戏曲发展的走向及未来的趋势,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宪华 《历史档案》2007,(1):128-130,135
清初,宫廷戏曲沿袭明朝旧制,演戏由教坊司承应.康熙年间设立南府,隶属于"内务府".乾隆时期南府设大总管一名,下设: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钱粮处、弦索学、档案房、大差处.其中大差处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太后、皇帝万寿庆典事务的机构.万寿庆典活动所上演《九九大庆》戏,它包括:皇太后万寿承应、皇帝万寿承应、皇后千秋承应、皇太妃寿辰、皇贵妃寿辰、皇子千秋承应、亲王寿辰承应.现仅对皇太后、皇帝万寿庆典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首届电视戏曲”兰花奖”的初评和复评.观赏了近120个电视戏曲节目.其中包括晚会.专题.栏目,戏曲电视剧和艺术片以及戏曲电视(戏曲TV)等。这些节目涵盖的剧种多达35个,有京剧.昆曲.评剧.豫剧.越剧.川剧.秦腔.黄梅戏等知名度较大或者当前观众比较多的剧种.也有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的剧种,像山西的四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地方戏曲到底有多少种?据统计,在三百种以上。而且,不少剧种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摇篮里继续诞生、发展,譬如,吉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转来转去转出了新剧种“吉剧”,京东大鼓丰富发展诞生了“曲戏”。现在,各地的新剧种还在不断涌现,不少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歌曲舞蹈演变成了戏曲,成为受到本民族群众喜爱的戏剧。中国戏曲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枝盛叶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看,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间性,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7.
陈君 《湖北档案》2022,(10):19-20
<正>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一栏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榜上有名。一个剧种为什么会涉及两个地方呢?这两个地方与黄梅戏的渊源是怎么回事呢?大型电视连续剧《邢绣娘传奇》2012年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故事也逐渐在戏曲爱好者心中流传。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梅戏是如何传承与发展呢?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至2006年,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主要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戏曲大观"是福建博物院2002年新馆落成后的基本陈列之一,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性博物馆中尚属首次。该陈列通过文物及相关资料的展示,并融入戏曲艺术的舞台、服饰、道具、乐器、脸谱等基本要素,突出表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完美结合的艺术氛围,并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动态的戏曲表演程式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夜深沉》作为一首著名的京剧曲牌,被成功运用于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舞剑》的伴奏中。该曲经常在国内外的音乐会曲目上,被众多演奏家所演绎,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该曲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其音乐在表现人物心理变化方面具有深刻的意味也是该曲成功的一个最大的原因。该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京胡、弦子、月琴等"文场"旋律乐器和板鼓、大锣、铙钹、鼓等"武场"打击乐器的合奏为戏曲进行伴奏。该曲牌被成功地改编为京胡、二胡、古筝、琵琶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演奏形式被改编为合奏、重奏、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成为一首家喻户晓得器乐作品。本文拟从曲牌伴奏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角度出发,分析曲牌《夜深沉》所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